
何凱成
- 出生年:1987年
- 學歷:哈佛大學經濟系及心理系
- 現職:球學創辦人
- 關心領域:教育、運動
美式足球帶領他進入哈佛大學擔任跑衛,畢業後加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後回到台灣創立「球學」,努力讓運動成為台灣教育的重要環節。
美式足球帶領他進入哈佛大學擔任跑衛,畢業後加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後回到台灣創立「球學」,努力讓運動成為台灣教育的重要環節。
他的個⼈故事是「球學」使命的靈感來源,顧名思義就是「打球學習」。
在台灣長⼤的他,在課業上的表現一直都不凸出,卻很喜歡運動。12歲時, 爸爸因為肝癌過世。不久後,媽媽因為精神分裂症⽽住進醫院。當時,姊姊與他面對被送去孤兒院的命運。
很幸運地,旅居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的姑姑與姑丈決定收養他們,為他們開啟美國⽣活的⼤⾨,2000年,12歲的他在⼀個英⽂字都不懂、什麼⼈都不認識,也不知如何打美式⾜球的情況下到了美國。
透過運動,他學會英⽂,交到朋友,感受到關懷與成就,他在美式⾜球隊擔任跑鋒,並藉由運動申請到哈佛⼤學獎學金,並獲得打美式⾜球的機會,他的⽣涯跑陣碼數可達1731英碼,並有12次達陣得分的表現,運動教會不但教會他許多⼈⽣課題,更為他開啟新世界。
畢業後,他加入國家美式⾜球聯盟 (NFL),並被派往北京推廣中國區的美式足球運動。他認為想提升運動的參與性,必須讓運動成為亞洲教育的⼀環。因此2013年決定回台創立「球學」,以「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促成運動回歸校園與學生運動員的均衡發展、帶動亞洲運動風氣為使命,呼籲各界重視課業外成就對教育的價值,進而培育未來領袖。
他並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球學:哈佛跑鋒何凱成翻轉教育》一書,由天下文化出版。
很多人都認為,運動員在職業生涯結束後就「結束了」?但是看看陳建州(黑人)和何凱成,他們都同樣曾經是一個運動員,依然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一路走來「運動」是如何改變他們的?曾經身為運動員的他們,又是如何看待下一代的「戶外教育」?
「球學」字面上是「球」與「學」,象徵體育與教育的結合,也是「求學」的同音詞,「追求學問」的意思。希望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形塑堅定價值觀與領袖特質,改變亞洲文化裡運動與教育需要分開的態度
支持失能的人在熟悉的地方,生活到人生最後一刻。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提供居家診療服務,為出不了家門的人診斷治療。有時,更只是講笑話逗長輩開心,提供溫暖的陪伴。他們相信,在宅醫療是連結照顧與醫療間的重要橋樑,更是未來智慧醫療的一環。結合醫師、護理師、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以及到照顧界的居家服務員、社工員,到社福、公衛領域學者等專業,成為醫事人員、被照顧者與照顧者最強力的後盾。
誰說家鄉不能有好的工作機會? 鹿港囝仔由一群鹿港返鄉青年組成,從 2015 年起與保鹿運動協會聯合舉辦「今秋藝術節」,在充滿歷史感的空間從事表演藝術活動,讓在地居民對這個古老的城鎮有了新的想像。此外,他們也推出周邊計畫,像是「公共食堂」、「友善環境店家地圖」及「剩布計畫」,並推動夥伴創業計畫,鼓勵年輕人在家鄉尋找發展的機會。
一個社會的進步,來自於我們如何與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們共處。 One-Forty 持續用不同的方式讓更多台灣民眾認識移工背後的故事,也致力於減少偏見和刻板印象。五年多來,已經有超過 50,000 位台灣民眾參與 One-Forty 的各類活動。我們相信這是一場長期的社會行動,透過同理與感受,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起了漣漪,慢慢地我們相信的那句「All dreams are created equal」會在台灣社會上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