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選時為台北市立數位實驗高中生。關注開放教育資源與開放原始碼融入教育場域相關議題,活躍於g0v、COSCUP 等開源技術與開放知識社群。以資料科學、醫學影像學等,期盼透過自學與資源探索進行自主學習,目前於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進行研究。
2022第六屆百大青農標竿。育誠蛋品二代目。除了延續品牌的好蛋精神,更致力於推廣友善飼養母雞,相信以友善畜牧帶動友善農耕能更快速推動永續農業的腳步。
黃騰威創立雙語部落格「雙口呂Siang kháu Lū」與「雙口呂文化廚房」。在桃園大溪三合院裡創辦以「粿」為主體的料理教室,透過品牌經營、料理課程、文化講述和食農教育等方式重新賦予與詮釋米食文化價值。
廖健妤於2014年創立老玩客Let We Care。以關心退休族群,並致力提供退休族群更多選擇,實踐其心目中理想的、甚至更好的生活方式。期盼熟齡族群退休後能再創自我價值,玩出回甘人生。
楊冠義Isaac來自馬來西亞,在台從讀書至工作已15年。以自身經驗成立「Canaan Project 迦南計畫」,是目前全台最大僑外生社群平台,是積極關注外籍人士在台灣的法規及相關權益的社群。
文蛤黑蜆專門品牌《打寶蛤》創辦人暨執行長。原在公關公司上班的她返鄉傳承三代的養蛤世家。優異的養殖管理,成為全台第一家有機文蛤認證。
來自嘉義,台大法律學系畢業後活躍於雜誌產業,先後活躍於《大誌雜誌》、《秋刀魚》、《VERSE》等文化媒體之間。2021年返鄉嘉義創辦「平凡製作」,期盼透過編輯及策展整合能力,挖掘地方本質,從內容出發,讓各種平凡事物的美好被更多人看見。
耕水小子創辦人黃仁祈,深耕台中后里地區。期盼帶領弱勢孩子們都找到自己的夢想,並且陪伴孩子逐漸累積實踐夢想的能力與態度。
「詔安好伴屋」結合公家機關、在地學校、社區發展協會、地方團體共同打造一個從0-99歲的安全生活網絡。同時也活化社區超過百年歷史,擁有濃厚底蘊的詔安客家文化,讓在地文化能永續傳承。
本身是一位新聞漫畫家,藉由深具國際視野的政治觀察、新聞敏銳度,將國際大小事以新聞漫畫方式呈現。藉由台灣人的視野,期盼能在國際媒體中帶入台灣觀點,也希望能將新聞漫畫的閱讀習慣帶回台灣。
出生即與罕見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共存,卻樂觀積極面對生命,平時是名生命教育講師,也將自身經歷撰寫成《「維」小的我想撼動這個世界》一書。成立「維兒洽整合行銷工作室」,依靠自己專業自力更生,盼未來可以幫助更多身心障礙者與職場接軌。
以台南後壁菁寮地區為起點,成立於2020年,以「共享、共創、共好」為經營理念,主要推動農村老屋閒置、農村發展及女性創業議題,協助台南地區青年創業輔導以及產品開發。
創立於2006年,以劇場為媒介,啟發創造力、思考力與同理心,透過戲劇教育的真實體驗發揮藝術的影響力,啟蒙青少年自我發展,導入公民意識,帶領年輕人探索各類公共議題,創造台灣的永續未來。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成立於93年1月,為了鼓勵更多視障朋友走過挑戰與障礙,推動國際已發展並訂定出的DAISY標準,作為有聲書製作的主要技術規範。同時倡議視障者的獲取資訊的平等權利。
同婚法通過後,同婚專法通過後,原由五個同志/性別組織成立的任務型組織,正式於2020年立案成為「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以推動「制度上的改變」為目標,持續專注於同志權益相關法案與政治倡議。同時透過社會溝通和教育、國際參與及合作等行動,為同志社群爭取平權。
由台大一群學生發起之直覺職掘社,發現對生涯發展缺乏意識與想像,是國中生普遍面臨的問題。2022年創立臺灣直覺職掘職涯探索協會,推動國中生的生涯教育。開設超過100種以上的職業體驗課程,帶學生走入職場,或把工作現場帶進教室裏頭。
不畏懼截肢右腿的不便,樂觀開朗的她將義肢稱為「美人腿」,以此撰文拿下文學獎、全國十大傑出青少年和總統教育獎。關注身障與消弭落差,並將議題擴大至父親飼養之老鷹身上,延伸關懷觸角至生態保育領域。
文化保溫瓶創辦人。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振興地方而投入文化領域,大學時期投入虎尾建國眷村保存運動至今、同時也投入北部猴硐地區的礦工記憶保存。持續關注文化保存、應用以及轉譯議題。
呼吸治療師全台僅有2400名,有5成以上在醫學中心。身為呼吸治療師的朱修儁看見社會上病患的需求與缺口,走入社會,撰寫計畫,希望讓呼吸治療師走入社區與肺部復能,可以更為國民的生命品質努力,而不要把呼吸器跟洗腎當作兩大健保亂源。
零時小學校是「g0v零時政府」社群發起之數位公民教育專案。盼以橋樑角色,將g0v社群與教育利害關係人連結,期盼跳脫學校框架,促使人人都可以在社群中自發性協作,用行動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