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曾問我:「為什麼能堅持這麼多年?」
我是黃雅聖,是個從工程師變成每年五百多個學生的老師,也是個跨領域到地方農產業和社區發展的實踐者。
八年前為了家業而回鄉,卻意外地踏入教育工作,並從辦公室的小小課輔班到現在剛落成的「璞育塾文創園區」,而身邊的伙伴和學生也越來越多。正因為看見地方教育的需求,我和伙伴們把工作之餘的時間用來陪伴地方孩子們的課業和成長,引領他們接觸多元學習並茁壯。
也為了差點輟學的孩子協助其籌措學費,和伙伴們一起成為農夫,和孩子們一起用自然農法來種田,以賺取學費和協會運作的經費,並衍生出地方食農教育和各種體驗課程,更連結到地方各校成為教材或營隊,逐漸成為地方教育的一種影響力。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會取名「璞育」,就是為了用教育雕琢臺灣的這些璞玉們,每一個想要學習的人都是我們的學生。而現如今的園區是個日式建築庭園,白天是社區長輩及婦女發展地方課程及活動的空間,傍晚則是孩子們放學後唸書與多元學習的教室,並協助地方的農產行銷工作,期許成為照顧地方老中青三代的樂土,也讓更多人看見教育和產業所結合的力量,是能翻轉鄉村問題的!
因為,我們種下的是未來。
返鄉不是浪漫代名詞,而是不斷衝撞體制與向地方溝通的辛苦過程。雅聖曾被地方人士抹黑到幾乎想放棄離開,靠工讀勉強畢業的媽媽拉著他說:「別逃!當年若是遇到你這種老師該多好!」
2021年未來大人物黃雅聖和林建叡,沒有循著「理所當然」職業路徑成為工程師和建築師,反而一頭栽進台南的農村,一個種田辦教育、一個用藝術改造小村莊。他們如何在人力、資源都不充足的小地方,如真實世界的minecraft,打造與孩子的解憂樂園?農村有什麼魅力讓他們捨不得離開?他們在創業路上如何堅持?地方創生又在創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