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逸帆
- 出生年:1996年
- 現職:就讀於日本Shure民主教育大學
- 關心領域:教育
1995年出生於教職家庭,從小接受體制外教育。學習方向由好奇心引領的他,很快地就發現社會問題的來源,並從教育開始改變,他拍攝七年的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呈現基測壓力下的學生故事,並入圍超過10項國際影展。是矽谷實驗學校 Minerva School首位被錄取的台灣人。
1995年出生於教職家庭,從小接受體制外教育。學習方向由好奇心引領的他,很快地就發現社會問題的來源,並從教育開始改變,他拍攝七年的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呈現基測壓力下的學生故事,並入圍超過10項國際影展。是矽谷實驗學校 Minerva School首位被錄取的台灣人。
拒絕傳統教育的單向灌輸,起身改變社會問題的來源
國小時,曾因南亞海嘯擦肩而過,探討災害防治,反思天災與人禍的關聯。曾因夏天越來越熱,接觸「從搖籃到搖籃」永續之道,懷疑全球經濟與自給自足根本矛盾。「牛奶致癌說」及家人心臟病驟逝,促使他學習中西醫、營養學,發現過去鼓吹的人造奶油竟比真奶油有害。廣泛探究世界問題,讓他發現:不幸往往來自迷思,或盲目接受的知識。人皆有盲點,此刻科學亦非完美。單向「教育/灌輸」新觀念,豈不是另一種洗腦,使上位者格局局限下位者視界?
十四歲的他頓然發現:社會問題恐怕都出自人與世界的互動——不懂如何與土地相處,將永世贈禮一世耗盡;不懂如何與社會相處,非但正義不得伸,自己也成共犯;不懂如何與他人相處,愛人反傷人;不懂與自身相處,以為利己,反而傷己。從個人的身心健康,到眾生的生存空間,都不斷被人類的行為習慣蠶食鯨吞。我們不斷呼籲解決問題,卻姑息問題不斷被製造。而最早養成人們行為習慣的場域,就是家庭、學校與媒體。
紀錄片、對談、線上雜誌,自己的教育自己設計
於是,楊逸帆決定從教育開始改變。2009起拍攝紀錄片《學習的理由》,探索體制規則如何扭轉人心。2010年創「樹人聯盟」,立志以跨世代對談消弭世代隔閡,激盪學習與人生可能。2011年,遍訪全台教育官員、校長、老師、家長、學生、教改人士,探討教改成敗關鍵,提出改「政策倡議」為「草根社企」的新路線。前兩者的失敗,促使他2012年自立自強,創立《Awakening》線上雜誌,致力破解體制迷思,鼓勵探索自我,號召承擔社會。雜誌出走美國,採訪《讓天賦自由》作者Ken Robinson、Yong Zhao等教育專家,並獲得台灣社會企業論壇青年提案冠軍。半年內,團隊擴張廣州與香港。2013年,以「我的教育,我設計」為主題,在台灣各地舉行工作坊,邀校長、家長、老師、學生設計理想教育,累積參與約千人。
實驗教育究竟「實驗」什麼?我們能從外國案例學到什麼?台灣能走出什麼樣的特色?台灣與海外能一起做些什麼?面對外國不被承認文憑的另類教育機構,台灣能為他們做什麼?......在不斷的問題思考後,楊逸凡展開了行動。
所謂少年老靈魂,這句話很適合套在楊逸帆身上。21歲的他,有著過人的早熟。當大家汲汲營營忙著補習升學,他卻宛如修行千年的高僧,看透了一切,問著同年齡的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呢?
讓世界上的台灣人才不再單打獨鬥。 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成立於2018年,由六十年多位志工組成,建立全球台灣人才互助圈,並開發線上資源,目前已推出國際企業內部推薦平台、跨國職涯發展分享會暨社群聚會、線上知識庫暨人才交流平台等服務,打造具有延續性的人才循環橋樑。未來,NEX 將與海外台灣人才社群合作,匯聚更多台灣人才的能量,有效推進台灣人才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