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場街頭實驗,實驗對象是街頭的每一個人,於是有了人生百味的誕生。發起人朱冠蓁設計科系畢業,學運路過街頭後,便發現再也回不去了。她與數位關心社會議題、弱勢族群的夥伴,創辦一連串終結浪費、建立交流機會的群眾計畫,比如給予工作機會、集結過剩食材,和需要的人共享美味。
人生百味關注都市貧窮、無家者、街頭販售與剩食議題,並致力成為人們和議題間的「引路人」。於大眾端,百味設計了各種帶著趣味性的活動與企劃,降低人們認識議題的門檻、達到實際人與人間的交流。在街頭,團隊展開了陪伴與培力,從無家者、街賣者相處過程,累積信任,伴街上人們逐漸穩定生活,並找到生活的方法與動力。行動過程中,他們不斷共同探討現象背後的成因脈絡,使事件更立體、人因而有機會得到同理;而行動的能量,也將從中萌芽。
「當我們走向弱勢,才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弱勢」,朱冠蓁認為若是不一定是指物質上的匱乏,心靈上的缺失也是。朱冠蓁和她的人生百味關注的,不只是「街友」,而是在街頭上的每一個人,凝聚眾人的力量,將彼此拉近,如此,社會即沒有所謂邊緣。認為獲選未來大人物,是一個「讓我們想被看到的事情更容易被看到的時候」的好機會。
他們分別發起的行動與計畫,為關心街友與街賣者的民眾搭起橋樑,並提供接觸的管道,為何能夠如此,都是因為一次「意外」而有了關鍵轉變。
我們需要有系統的去認識拾荒的工作。若過去拾荒者的困境,來自於大多數的人對於拾荒工作的不了解,那若要有所改變,應該就從讓更多人知道做起。
「貧窮人的台北」不是只改變貧窮者,而是要大家一起改變,學習從貧窮者身上,看見我們社會真正要改善、改變之處。三年來他們透過訪談紀錄貧窮者的故事,更希望能寫下屬於他們的歷史。
朱冠蓁回憶起過往曾經在街上、生活中遇到街友的情景,試圖把那些似曾相識的熟悉拉回現實的場景重疊起來,消解對這個族群的陌生與恐懼。
自原本擅長的電商領域發想與反思,打造出一個可以讓包裝在電商和消費者間不斷循環再使用的網購包裝循環系統,希望在每年上億件一次性包裝垃圾的狀況下,改善浪費。消費者收到包裝可有地方歸還,啟動全通路減塑計畫,期望在2025年能與合作通路共同減少30%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支持失能的人在熟悉的地方,生活到人生最後一刻。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提供居家診療服務,為出不了家門的人診斷治療。有時,更只是講笑話逗長輩開心,提供溫暖的陪伴。他們相信,在宅醫療是連結照顧與醫療間的重要橋樑,更是未來智慧醫療的一環。結合醫師、護理師、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以及到照顧界的居家服務員、社工員,到社福、公衛領域學者等專業,成為醫事人員、被照顧者與照顧者最強力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