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迫切需要以行動帶來改變,我們則不斷尋找各角落,用具體行動做出改變,並且吸引人們跟隨的年輕人。
不囉嗦,行動吧!即使面對疫情困境,台灣各角落裡依舊有匯集著改變台灣未來的年輕力量。2022年未來大人物出爐,這群勇於突破的近未來人才,為「成功」帶來不同的定義。
一段關係的破裂若沒經過努力是不可能主動修復的,「雞湯來了」以溫柔卻又帶根據的知識分析,透過教育、桌遊等方式,將溫度修補,期盼拉近每段關係的距離,解開心靈上的結。
被非洲赤貧地區女孩以沙坑接經血狀況震撼,愛女孩Love Binti團隊以教導縫製布衛生棉為開端起點,深入偏鄉,牽起一雙雙女性的手,期盼貧窮、教育、環境落差能逐漸消弭。
那年馥慈返鄉時被空中一朵朵愛心敲擊心房,那是澎湖的石滬、是澎湖文化也是歷史痕跡。「我們都是被石滬養大的孩子啊!」這個念頭引領她們走向「振興石滬」之路。
20幾歲正是花樣年紀的陳宥達,在遠赴非洲參與志工醫療後,卻被老天開了個玩笑,罹患癌症。但他卻樂觀的展開了很不一樣的人生,他創立「展臂閱讀協會」期盼用「閱讀處方籤」解決偏鄉遲緩兒問題。
洪水、霧霾、森林大火…極端氣候的災害頻繁發生在全球各地,若是200年過去,我們的家鄉土地、風土還在嗎?「家」構築出的屋舍與心靈寄託,還會如同現在有一處居所的形式嗎?家鄉能夠永續嗎?
200年後,每日的樣貌會不會變成:以AI穿越蟲洞,進入元宇宙上班;而穿梭蟲洞返回的「家」,更變成由AI思考模式構築出變出日日不同的模樣,未來人,快樂嗎?
講座將邀請不同領域的「現代實踐家」:前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公視我們的島《海之岸》導演柯金源、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與「未來大人物」這群正在為台灣未來樣貌努力做出改變的年輕人對談「選擇」能如何讓世界不一樣。
越來越多假新聞社會環境下,網路識讀、媒體識讀該從何時做起才足夠?台灣放伴教育協會一份報告裡指出,66%的中學生根本就不進行查證動作。而他們也站出來倡議對於此該要「師生共創、平等對話」才是校園媒體素養教育該走的路。
「未來大人物」一路走來,就如同創立關鍵評論網過程類似。做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媒體,跟年輕人對話...至今也在每一年每一批未來大人物身上看到。
那個徐曦住在香港的日子,她花了一個晚上寫出「美玉姨」可疑訊息查證機器人程式,串連「真的假的 Cofacts 社群」裡的訊息查核資料用以回應假訊息,寫完後丟進有爸爸的家族群組裡,一夜過後,雖然被爸爸罵到翻,但原本只想設給5個人家族使用的,卻湧入了5000使用者,大家都說:「等這個闢謠阿姨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