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4位升大四的學生組成了洄鄉團隊,獲選教育部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在今年暑假前往日本德島神山町,拜訪當地的地方組織、移住者以及堆動當地衛星辦公室的實業家,他們以參與體驗的方式,見習神山町振興地方的方法,開拓對於返鄉生活的視野與想像。

這些大學生關心地方創生的議題不是偶然,東吳大學商學院107學年開設了實踐地方創生的課程,分上下學期進行「創意產業經營專題與實作」、「地方創生事業經營管理與實務」,希望大學生能利用自己的專長,尤其是企管行銷的知識,協助地方發展。
他們陸續以彰化田中、宜蘭頭城為場域,推廣田中的農特產與頭城的觀光。課程中在專家的協助下,利用設計思考的方式,透過訪談體驗,發掘地方人文地景產的特色,運用商業手法,構思創新服務。小從翻譯英文菜單,大到設計吉祥物,他們都透過產業分析,脈絡化的設計出各種產品與服務,非常專業與務實。

務實的大學USR行動
帶領這些大學生走入地方創生現場的老師是彭仁鴻,宜蘭頭城地方青年團隊「金魚・厝邊」創辦人,從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畢業後,他選擇了研發替代役,內容是執行由經濟部、政大與宜蘭縣政府合作的發展計畫,此計畫由政大教授吳靜吉主持。
彭仁鴻第一個任務就是到宜蘭縣政府「蹲點」,了解所有部門的工作範疇、窗口與關鍵人等,並學習從在地權力結構、關係網絡去認識地方,在服役生涯中,他一邊從事宜蘭整體的規劃工作,一邊參與家鄉頭城的社區發展,由於特殊的養成環境以及師長提點下,他的地方創生路走來與眾不同,「一般人是點線面發展,我相反是面線點。」彭仁鴻說。他從大處著眼更著手,其中可以發現他最在乎的是人才養成與關係人口的建立,也因此他全力投入培力大學生的工作中。

彭仁鴻將這些學生當成地方創生的種子,透過課程,每位參與的學生,不但學習到走入地方的專業方法,也燃起他們心中的火花,產生對故鄉的情感,期待他們有一天能帶藝返鄉。
事實上,在進入東吳大學開課前,他就已經從事讓蘭陽學子帶著故鄉記憶外出求學的工作了,像是利用蘭友會的活動,讓剛考上大學的宜蘭年輕人,對故鄉有一份連結,當時,他把大學新鮮人的聚餐帶到三星鄉的稻田中,讓他們對鄉土留下共同的回憶﹔他還連續五年舉辦頭城藝術季,讓年輕人回鄉參與,而今年以移居的外國友人作為主題,拓展更廣的關係網絡,吸引更多人認識頭城。
從服役到教學,他實驗也實踐各種行動,把經驗與成果帶回頭城、帶到彰化,目的是能讓地方自立經營,持續成長,讓地方創生不只是辦活動而已。
近來,他也希望可以連結地方的高職,讓青年能夠留鄉;更把握機會至國中與老師們分享在東吳大學的課程,或許有機會讓人才培養從小扎根。
從返鄉到留鄉
讓故鄉的意識從小就扎根的想法與三峽甘樂文創的林峻丞不謀而合。

重返三峽13年來,林峻丞越做接觸越廣,就發現越多需要改善的問題,視野也更遠大。他認為現在談地方創生,是要解決未來10到20年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應該要開始規劃營造未來的環境。
首先是想像——未來20年後,28歲的青年返鄉——這個畫面,那位青年現在大概是8歲的孩子,所以應該在目前家鄉8歲的孩子身上,就去幫他們將地方的社區產業、文化等脈絡連結起來,讓他們開始扎根。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社區有哪些資源、是怎樣的文化、社區的產業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讓孩子知道家鄉需要那些專業人才,成為選擇未來科系的依據之一,也知道那些專業是可以帶回到家鄉,幫助社區發展,但林峻丞發現目前體制內的學習與產業文化脈絡尚未連結,值得更多人投入與關心。

另外一方面,林峻丞投入社區發展是從陪伴高風險兒少開始,他很清楚看到鄉鎮中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出外發展,未來有機會返鄉;但有另一群孩子,留在原鄉,他們多半沒有能力,生活的非常辛苦,也很容易誤入歧途。因此,他也思考到培養留鄉孩子的能力,這更是當務之急,若是農業社區,留在家鄉務農的孩子,是否可以學習到栽種、銷售等技術,有一技之長;甚至了解生產履歷等專業,讓自己更具競爭力,進而振興整個地區。
「合習聚落」就正在做這件事情,這是甘樂文創在三峽經營的工藝與產業實踐基地,以共同學習為核心精神,串聯工藝職人、良食店舖和社區學校和企業夥伴彼此合作,建構一個社區支持系統。培育當地輟學、需要輔導的孩子,學習技藝,不但能自力更生,還能找到自信,並且幫助社區發展。
社區營造著重於文化與環境,地方創生則重視產業發展和人口移動,從文化、產業到環境的營造並不夠,要永續成為正向循環,才能運轉得更順暢,要補足的是教育與人才養成。林峻丞表示,甘樂一直在「習、食、遊、創、愛」五個面向去做各種嘗試,即使辛苦,也必須一邊摸索一邊前行,期待可以建立一個模式,推廣到其他的區域。
相關連結
- 〈特別企劃〉 返鄉創業過五關 主頁
- 第一關‧看資質:從返鄉到創業,你準備好了嗎?
- 第二關‧測技藝: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 第三關‧比韌性:面對現實許多難
- 第四關‧論策略:無法逃避的營運管理
- 第五關‧看未來:在教育中注入地方創生的元素
追蹤 未來大人物臉書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