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青春山居坪林,蔡威德用自己的故事證明:愛上別人的家鄉,也是有可能的

坪林,能否不再是大家忽略的鄉鎮,而是有目的性的前往,成為國際茶觀光和文化傳承的亮點示範地?

Apr 20, 2021
編按:2013年時,蔡威德為了完成碩士論文,在坪林進行長達一年的田野調查與駐村生活。沒想到論文寫完了,他卻也愛上這個地方,選擇以外地青年的角色在坪林創立「金瓜三號」農創人文空間,推廣在地友善農食、規劃深度體驗假期。他更協助組織在地青年夥伴推展新茶文化,讓更多人能夠重新認識這片被遺忘的土地,創造嶄新的茶鄉風貌。

上山找蔡威德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們以為採訪會在金瓜三號進行,所以搭車直衝位在山腰的金瓜寮。將近五十分鐘的車程,直到下車打電話給蔡威德時,才發現我們竟跑錯地方了。「你們在那裡等我一下,我去接你們!」

電話掛斷後,看著一整面綠意盎然的茶園與山谷,忽然福至心靈,覺得搞錯也滿好的。如果不是搞錯地方,也許就看不到這片景色,也無法擁有這等待的15分鐘,可以好好呼吸坪林的空氣。

連綿不絕的坪林茶園景色,美得令人屏息。

Photo Credit: 蔡威德

連綿不絕的坪林茶園景色,美得令人屏息。

實際站在這裡,就能感同身受威德想住在坪林的動力從何而來。這麼美麗而純淨的地方,怎麼能就這樣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麼好的茶與物產,怎麼能不為世人所品嘗?

但現實是,根據一份數據統計,台灣因生育率下降的緣故,368個鄉鎮之中有超過50個將在30年後瀕臨滅村。而坪林雖曾經繁華,但現在高齡人口占比達20%以上,從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更受到遊客下降的影響,再加上水源保護特定區的限制,車流量有管制,窄小的產業道路也不利產業發展。

種種因素加在一起,讓人不禁想問:坪林,會不會是瀕臨滅村的其中一個鄉鎮?若是如此,未來這片景色,又將有誰來欣賞?

不久後,威德開著他的車上來了。他搖下車窗,揮手要我們上車。數年前,他與太太吳姝嫻在當地創辦了「金瓜三號」品牌,從打工換宿、餐飲、設計策展、到農村小旅行一手包辦,還參與了坪林青年所組織的協會。

今年31歲、有著北科大碩士光環的他,明明可以在任何一座城市創業,卻選擇了坪林;明明是個北港青年,卻在這座山城扎根了下來,想盡方法要復興坪林的產業。為什麼?

想親眼看見坪林的美麗嗎?一起走去現場,看看蔡威德在當地做了什麼:點此出發
蔡威德在坪林住了8年,用整合設計與旅遊體驗帶動當地經濟與青年聚會。

Photo Credit: 蔡威德

蔡威德在坪林住了8年,用整合設計與旅遊體驗帶動當地經濟與青年聚會。

有新茶世代  就能有新坪林

在雪山隧道開通前,坪林老街可以說是台灣最興盛的茶產業集散地之一,吸引眾品茗客遠道而來。尤其在國民旅遊興起的1970年代,更是坪林最興盛的時期,根據當地人的回憶,當時街上有至少50間茶行,這裡出產的茶葉,可以外銷到歐美、日本等地。

據說熱鬧的程度,就連到了晚上十二點仍會有客人上門買茶。

但是,在2006年雪隧開通後,因為少了前往宜蘭的中繼遊客,沒人願意在坪林特別停留。過去曾一天一萬多人次駐足坪林,如今僅餘一千多人次。坪林榮華的歷史,僅留在上一代人的記憶中。

老化、人口外移、茶產業的衰退,傳統坪林的技藝與文化開始有了斷層。蔡威德在2013年時,因為論文田野調查而來到坪林,一向喜歡大自然與地方創生議題的蔡威德很快就愛上這裡的環境,原先只打算待一陣子,卻沒想到竟租下這裡的一棟房子,一住就住了8個年頭。

蔡威德與太太吳姝嫻兩人從田野調查結下緣分,後來更租下位於金瓜寮的房子,開啟在坪林的創業生活。

Photo Credit: 蔡威德

蔡威德與太太吳姝嫻兩人從田野調查結下緣分,後來更租下位於金瓜寮的房子,開啟在坪林的創業生活。

八年的歲月,讓他幾乎變成半個坪林人。從街頭到巷尾,蔡威德每走到一處就有人會親切的叫他:「阿德!」而他也就像在地人一樣,能指著老街上的每一棟建築物,將裡頭的特色與故事如數家珍般的分享給眾人。

在這裡,他還看見在平均年齡六十歲的茶農之外,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回鄉開始做茶,並嘗試在自己的家鄉發展茶產業多元化內容。於是他想,自己能不能在這裡做些什麼,用有系統的方式整合大家的努力,協助地方提升產業價值?

2017年,他跟太太正式成立「山号整合設計有限公司」,結合專案管理、遊程企劃與設計專業,把坪林在地旅遊、餐飲、農產行銷等資源結合在一起,努力爭取政府、學校與企業資源,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貢獻自身專長於在地方。

同年,他更大膽發起「新茶世代」青農品牌,集結12位坪林種茶青年,以高質感的影像、視覺設計,吸引年輕世代的注意,也開啟茶產業品牌化的可能性。「將地方一二級的加工生產,能夠與三級服務體驗有更完整的結合,發揮六級產業最大的效益,就是我們想在坪林推動的事。」蔡威德說。

在與青農溝通的過程中,他發現大家其實都有一顆想要為家鄉努力的心,於是他協助成立「坪林茶業青年發展協會」,透過製茶工藝紀錄、技術交流、品牌設計與行銷課程,與青農們一起解決返鄉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會員已達32位,平均年齡約在35歲左右,這群年輕的「新茶世代」代表了坪林參與文博會、國發會地方創生等藝文展演,更組織茶山文化導覽隊,邀請民眾走入茶園體驗在地文化。種種舉動,都是在強化青農們的價值感,也讓他們更加確信自身從農的選擇,慢慢凝聚成為坪林的新茶文化聚落。

想認識新茶世代的帥氣青農嗎?一起走去現場,看看他們在當地做了什麼:點此出發
2017年的新茶世代,推出後吸引許多人關注坪林的青農動態。

Photo Credit: 蔡威德

2017年的新茶世代,推出後吸引許多人關注坪林的青農動態。

如果你聽了這些故事  你也可能愛上坪林

周末是蔡威德最忙碌的時刻,尤其在四月、五月的螢火蟲季節,幾乎每個周末都會有大批遊客來到坪林,期待一睹賞螢步道裡的螢光點點。

趁著這種熱門的季節,蔡威德會結合老街導覽與茶園體驗,讓遊客有機會認識在地居民,也有機會踏入茶園,體會台灣茶的美好。

「阿嬤是這裡少數還會唱相褒歌的人喔,我們請她為大家獻唱一曲。」蔡威德帶著遊客們來到阿嬤的家中,除了能把人帶回舊時光的歌聲之外,阿嬤的看家本領也相當特別。只見她從上樓拿出一盞竹編的小簍,要遊客猜猜這是做什麼用?年輕一點的人可能連看都沒看過,年長一點的人則被喚醒了對自己阿嬤的思念情懷,這正是古早時期所使用的竹編暖爐。阿嬤一邊笑一邊說:「這個現在很難做了,要找到竹節長一點的竹子才做得出來。」

再來到連綿不絕的白青長茶園,蔡威德幫大家戴上採茶裝扮,從一芯二葉開始體驗手指捻下茶葉的觸感,再將自己摘採的茶葉經過萎凋、殺菁、揉捻,最後坐上茶席,在青年茶農白俊育的帶領下品味辛勞過後的茶香。「你喝得出哪一杯是新鮮的茶葉、哪一杯是放了三個月的茶葉嗎?」白俊育在茶席上分別倒出顏色稍有不同的茶體,考驗大家舌尖的敏銳度。「根據我們的觀察,大部分的人都喝不出來分別,」他笑著說,隨時歡迎大家來挑戰。

老街不只是賣東西的地方,更是集結了在地故事的集散地,讓人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坪林。

Photo Credit: 蔡威德

老街不只是賣東西的地方,更是集結了在地故事的集散地,讓人從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坪林。

這些體驗設計,都是蔡威德為了人「愛上坪林」所做的努力。每年,他舉辦約70場小旅行、市集等活動,更堅持每場活動都會將30%的收入回饋到地方,打造永續的村落經濟。

甚至,為了讓遊客可以吃到坪林的味道,他更在2018年起租下老街上一棟150年歷史、早已坍塌腐朽的老屋。花了半年多,才終於修復完成,並將這裡改造為清新卻充滿在地風情的農創茶食空間「坪感覺」,透過藝文展演、講座課程、小農展售、茶創意料理等內容,讓國內外遊客能夠透過餐飲空間,看見坪林在地人文之美。

蔡威德與團隊打造出茶食空間「坪感覺」,用五感帶領大家品味坪林的各種滋味。

Photo Credit: 蔡威德

蔡威德與團隊打造出茶食空間「坪感覺」,用五感帶領大家品味坪林的各種滋味。

難走的路,大家一起走就不怕辛苦

創業一向不是易事,選擇落腳市郊更是困難重重。蔡威德分享,在坪林待了八年,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困難。從團隊營運、人力資源,以及最困難的商業模式,都是在失敗中慢慢學習與成長。不過,他卻也在這些失敗中,看見人情的價值。「雖然我來自他鄉,但在地長輩與青農們無私且默默在背後的支持,都是我繼續向前走的動力,也讓我發現自己早與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羈絆。」

未來,蔡威德將持續帶入跨領域的合作,活化更多老街閒置空間,與當地居民一起試著創造永續的地方經濟,也讓每個在地組織都能發揮角色與專長。當產業真正留地後,青年也就有機會能夠留鄉,進一步形成新茶產業文化聚落,讓大眾重新看見茶產業的技藝與文化的價值。「相信未來,坪林不再是大家忽略或是路過的鄉鎮,而是有目的性的前往,成為國際茶觀光和文化傳承的亮點示範地。」

明明可以在任何一座城市創業,卻選擇了坪林;明明是個北港青年,卻在這座山城扎根了下來,想盡方法要復興坪林的產業。為什麼?

也許並不需要一個確切的原因,因為愛上了就是愛上了,蔡威德這八年來的故事已經告訴了我們:愛上別人的家鄉,是有可能發生的。

相信我們,你也會愛上坪林的:點此出發

Photo Credit: 蔡威德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劉子寧
核稿編輯:王銘岳


人物簡介

現職:金瓜三號負責人
關心領域:在地、地方創生

打造一個人人愛上的茶村體驗。 歷經一年在坪林的田野調查與駐村生活後,蔡威德選擇在坪林紮根,以外地青年的角色創辦「金瓜三號」品牌,試著串連當地人文、產業與自然資源,將生活美學融入「飲食文化」與「山林體驗」。他蹲點社區 7 年,除了推廣在地友善農食、規劃深度體驗假期、重新打造茶鄉旅遊生態外,更組織在地青年夥伴,創造嶄新的茶鄉風貌。

最新動態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