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帶進偏遠小鎮──陳子倢用小人1號作為翻轉南澳的基地

「當孩子不覺得自己是一個被幫助的人,而是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會對未來有期待。」

Aug 24, 2021
Photo Credit:陳子倢

遠在山的那一邊,遠在靠海的另一側,一群泰雅的孩子們在南澳小鎮中生活著。在這個介於宜蘭與花蓮之間、常常被錯過的小地方,沒有太多的娛樂也沒有滿街的補習班,他們在自由中長大,卻也在受限的資源中被壓抑。

「高中畢業就去工作吧!」這是很多南澳孩子與家長心中的念頭。看著電視機裡五光十色的台北新聞,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可以選擇,甚至,他們不知道自己還能有什麼不同的選擇。

這不只是南澳獨有的教育問題,根據109年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高中以下偏遠地區學校有1172所,占了全國近三成的比例,共有約10萬名偏鄉學生,共同存在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

但教育僅是問題的一部份,更根本的原因,出在嚴重的城鄉差距。

小人1號不只是放學後寫功課的地方,更是培養品格與個性的重要場域

Photo Credit:陳子倢

小人1號不只是放學後寫功課的地方,更是培養品格與個性的重要場域

一個地方要能傳承,要發展,要延續,最重要的資源不是錢,而是一群願意留下來的人。如果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孩子們都選擇離開家鄉,那麼城鄉差距只會愈來愈大,問題也永遠無法被解決。

能不能用陪伴的方式照顧這些孩子?能不能把更多的視野帶到偏鄉?被大家稱為「扣扣老師」的陳子倢,在2019年成立籿苗教育發展協會,把在都市的教學轉換成鄉鎮版本,服務包括高雄美濃、新竹尖石、宜蘭南澳等三地的偏遠小學。

更瘋狂的是,她僅僅因為孩子們說的一句:「下課都沒地方去。」就在南澳租下一間空屋,重新改造成「小人1號:南澳小孩的圖書遊樂場」,甚至把演唱會搬到南澳舉行。(編按:因疫情影響,演唱會改為線上舉辦)

「當大南澳的孩子說著,自己不可能完成夢想;當孩子看著『我的優點』的作業紙,卻寫不出自己的優點,我們知道演唱會只是第一步,」在小人1號的FB臉書貼文他們這樣寫著,「下一步,藉由校內外陪伴、多元的課外體驗與自信培養課程,我們想成為那位了解孩子、同理孩子的大人,當他們在人生路上亂了腳步,牽起他們的小手、引領自己跳脫『我不夠好』的自我否定。』


曾被接住的孩子,如今成為更大的保護網

「我不夠好」,也曾經是陳子倢心中的一個結。從小跟父親不親,想要選擇設計職業卻不被認同,再加上因為身材而感到自卑,不相信自己的感覺,讓陳子倢一度走偏。

直到高三那年,陳子倢被邀請到國中社團課當助教,她看見一位女同學不專心聽課,拿著粉撲在化妝。正常的情況,應是去制止,但她不是,她選擇走到她旁邊,對她說:「那個牌子的粉撲不好,下課時推薦真正好的給妳。」就這樣簡單一句話,卻引起漣漪效應:下課後,她收到女同學的紙條:「我從不相信任何老師,但好像可以相信妳看看。」她突然覺得被點醒,彷彿在女同學的身上看見自己不快樂的青少女時期,她知道,能用同理心跟平等的方式去陪伴孩子、不帶偏見的正視孩子的需求,才有機會打開溝通的大門。

陳子倢與團隊用對待大人的方式與孩子們相處,從分工整理植栽、一起訂下生活公約、平起平坐地溝通與相處

Photo Credit:陳子倢

陳子倢與團隊用對待大人的方式與孩子們相處,從分工整理植栽、一起訂下生活公約、平起平坐地溝通與相處

「我自己也曾經是不被相信的孩子,但我被接住了,我永遠記得教會的牧師對我說:『不管你要做什麼,都要想著下一代的孩子』,」陳子倢說,「於是我決定投入第一線服務,後來成立公司、協會,不知不覺就12年了。」

在青少年輔導的過程中,陳子倢發現,青少年往往已經定型,某部分有點來不及改變。如果沒有辦法在7歲之前給予好的成長環境,大腦結構、安全感與價值觀的建立有七成以上都會被固定下來。而要如何在這珍貴的時機點錢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空間,開啟了陳子倢人生故事的新篇章。


用一個空間,影響一個小鎮

「等一下,大姊姊還沒有跟上!」拿著小隊旗,綁著馬尾,身高不到120公分的小隊長大聲叫住一直往前衝的小隊員,要他們停下腳步等帶其他人跟上。他手上握著這次活動任務的路線圖,耐心且穩重的帶著自己的隊伍完成各個關卡——其中還包約五個來參加活動的大人,但在這次的冒險裡,這些還在就讀蓬萊國小的孩子們比大人還像大人,他們會自信的說:「來,我教你做Pizza!」「你跟著我走,不要怕,我知道怎麼回小人1號!」

2020 年,陳子倢把宜蘭租下的老屋正式改造成「小人 1 號」,作為南澳小孩放學後的圖書遊樂場。在這裏,孩子們不只是寫功課,更是培養品格與個性的重要場域。

小人1號與國小校園合作招生,由多位駐地老師帶領「木工隊」、「烘焙隊」、「畫畫隊」展開特色課程,孩子們放學或假日時可以在這裡學習、共創。

小人1號的小朋友共同參與烘焙隊學習,透過課程建立自信、培養價值感

Photo Credit:陳子倢

小人1號的小朋友共同參與烘焙隊學習,透過課程建立自信、培養價值感

而陳子倢與團隊也不會把孩子當孩子看,而是用對待大人的方式與他們相處。從大夥分工整理植栽、一起訂下生活公約、平起平坐的溝通與相處,這裡沒有奶音疊字,也沒有哄騙小孩的話術,這裡只有互相尊重、為自己負責,鼓勵他們用獨立自主的方式思考自己的行為。

正是因為這種特別的教育方式,小人1號的孩子既保有天真的活力,卻又具有大人的自信與自重。

在這些自信的背後,其實是陳子倢與團隊刻意設計的一系列課程。他們和學校合作,與五六年級的孩子進行「自我認同課程」。從認識自己,進而認識自己的家,到認識成長的家鄉土地,最後進到為家鄉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力量去改變事情,他們就會自然而然養成自信,而一旦對自己有了價值感,就更有動機去實踐更多的追求。

小人1號邀請職人分享,帶給孩子嶄新的世界觀

Photo Credit:陳子倢

小人1號邀請職人分享,帶給孩子嶄新的世界觀

同時,小人1號也成為南澳與外界串聯的最佳基地。陳子倢邀請各行各業的職人,到這裡給孩子不一樣的世界觀。她也把孩子帶到城市,去參觀美術館、去看藝術表演,也曾到台北體驗寶藏巖的市集擺攤,並邀請台大畢業生導覽台大校園。

「我以後也要考上台大!」看見了、體驗了、了解了,孩子們對世界的想像不再局限於南澳的山與海,他們多了更多的目標,也更相信自己可以達成過去想像不到的未來。


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最重要的事

雖然陳子倢在做的事是偏鄉教育,但她從不認為南澳的孩子是「弱勢」。比起去幫助他們,對陳子倢而言,孩子們也同時在創造、在帶領,甚至是療癒了他自己跟團隊。「當孩子不覺得自己是一個被幫助的人,而是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會對未來有期待。」

這也是為什麼,比起提供補習教育或完成作業的課後補導室,小人1號更像是孩子們練功升級的訓練所,藉由一個個新的刺激、一個個有挑戰性的任務,他們有機會想得更多、嘗試更多事情,最終可以長成更好的大人。

而這樣的他們,就算出去外面的世界了,繞了一圈,也決定不會忘記這個滋養自己的家鄉,甚至有機會把自己的所學再分享給南澳的下一代孩子,成為好的循環,滋養這個小鎮與土地。

小人1號邀請更多夥伴參與、投入,讓好的循環持續發生

Photo Credit:陳子倢

小人1號邀請更多夥伴參與、投入,讓好的循環持續發生



人物簡介

現職:小人小學創辦人暨負責人
關心領域:教育、親子、療癒

我們會生孩子,但不一定真的知道怎麼認識孩子。 被暱稱為扣扣老師的陳子倢曾是一個平面設計師,也是青少年輔導員。24 歲時創業成立「小人小學」品牌,以藝術療癒的教學法拆解孩子的情緒、透過實體活動為家庭創造精緻的親子時光。同時發起籿苗偏鄉教育協會、蹲點於宜蘭南澳,從入校陪伴、課後照顧到社區培力,同時開設一間公益圖書館:小人1號,成為當地的陪伴中心。

最新動態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