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館裡的一場文化創業夢
故事要拉回2014年,就讀人文社會學系的邵璦婷,大學畢業後即與幾位夥伴一起找了間永和的屋子,開立青年旅館。「當時認為青年旅館的收入很單純,有人來住,就能基本維持生活。」因為想把台灣文化介紹給更多旅客,旅館內也以文化作為主要發想和設計。
「我們只是熱情的想法,真實投入後,發現自己對文化的認知很淺薄。」旅宿經驗雖有接觸到文化表層,但關於文化的記憶,幾乎全是國寶離世或者古蹟消失的訊息,產業的衰微讓邵璦婷重新思索傳統文化的困境,「產業要有利潤來源才能支撐,人民對文化的想法得靠意識培養,才能促進產業轉型。」

Photo Credit:文化銀行
2016年,旅宿業進入競爭期,位處永和的青年旅館因為地理位置關係,來客數不斷減少,邵璦婷與夥伴同時籌備「文化銀行」的設立。因應旅館的虧損,只能著手尋找台北市創業補助及創業比賽養活夥伴。青年旅館最終選擇結束營業,但三年的累積仍創造出特殊市場,台灣各處旅宿業者紛紛上門委託旅宿經營,邵璦婷與夥伴們於是正式分流為旅宿業和文化銀行產業。台灣首間以「文化」為主軸的奇特銀行制度,也正式展開。
說起銀行,最基本的應是存款與提領的功能,然而「文化」又該如何進入儲蓄系統?提領是否也有獨特的作業方式?若把銀行概念換成媒體平台,也許較容易理解。以文字和影像方式將台灣傳統文化、工藝記錄後,刊登至名為「文化銀行」的媒體,連接大量年輕閱聽眾的媒體平台,則以媒合方式結合老工藝與新產業設計,「最初創業的想法,就是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找到新的需求。」
存得進去,卻沒人提領的文化
至今存入的文化已經有超過兩百項,但真正能有機會被「提領」的卻非常少。邵璦婷坦言:「創業的理想其實沒有成功,存入時的迴響很大,但媒合卻不容易。」商業模式來說並非成功的創業,卻以獨特的方式站穩腳步,「那是一種使命感,希望台灣的傳統工藝們,能讓更多人認識。」

Photo Credit:文化銀行
台灣知名的門神彩繪老師劉家正,也是被存入的文化之一。「第一次寄信問老師能否採訪,被很親切地接受了,以老師的高度,沒有想到能接受素昧平生的我們。」不過,採訪前要做的資料爬梳也相對重要,得先了解門神彩繪的相關技法,例如木頭上漆後的斑駁脫落狀態,如何狀況需要補強;在廟宇界修復領域又該如何修舊如舊,回到原始狀態;修復過程也有一定順序,得先去除底漆、選材料、再進行補強等;還有台灣許多傳統工藝有各自流派,得耗時梳理了解。每回採訪,「文化銀行」的夥伴勢必得做足功課,才能有機會與藝師深度訪談,並近距離拍攝其工作。

Photo Credit:文化銀行
邵璦婷回憶,採訪完劉家正後的某日,她經過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因為採訪過老師,我特別仔細看了廟門上的門神,竟然發現是劉家正老師的落款。」她語氣有些激動:「那一刻真實感覺到,傳統文化就在生活中,但以前的認知真的很貧乏。」發現自己與傳統並存的,讓她深刻認知生活離不開傳統,一切都層層串連,透過「文化銀行」的記錄,就有機會讓傳統文化持續下去。
「其實很多產業的職人都很願意受訪,因為沒落產業能被認識,他們都很開心。」深度理解後,發現台灣值得記錄的工藝宛若繁星,在眼睛熟悉黑夜的亮度後,才發現星空是怎麼也看不完的風景。
什麼樣的「文化」能夠被存入銀行?
「在創業初期設定議題沒有非常對焦,加上訪談挫折,覺得要產出新的觀點不容易。」邵璦婷指出,「文化銀行」定調自己是媒體平台,因此從呈現方式,到網站建置、人物挑選、拍照風格和寫稿格式,確定後調性才得以產出文章。「比起大媒體公司,其實我們更沒包袱,可以詳實寫出面對的問題,並針對議題有更多討論。」

Photo Credit:文化銀行
然而,放入銀行內的「文化」該如何挑選?「挑選標準也曾經是困擾,我們查了很多資訊,包含文資局網站和教科文組織的遺產定義,但最後發現並沒有真正標準,所以只要是認為值得被認識,我們就做。」
經過數年不斷摸索,目前能夠存入「文化銀行」的,則已經出現四種判定標準,一為歷史性,能找出發源地及歷史脈絡之工藝;二為工藝發展至今的演變性;三是獨特性,只要能反映出地區性的生活記憶,便值得被記錄;最後一項則是對自我的檢視,採訪者必須提出選擇該名對象進行採訪的原因,「有時候只是因為約得到該名老師,約不到另一位,那也沒關係,但至少要符合四種標準。」
別讓自己的想要,取代對方的需要
「文化銀行」從存入到提領呈現最完整的,是平溪的「永續天燈」,然而卻也面對最多質疑聲浪。起因於台灣的元宵天燈是國際知名的畫面,但近幾年卻被質疑大量天燈掉落樹林及溪流,嚴重傷害生態。邵璦婷與夥伴從2016年關注到此議題,花費兩年時間研究可以在空中完全燃盡的永續天燈,後又因資金需求,在募資平台募集到上百萬,得以開模製作販售,於2019開始量產。

Photo Credit:文化銀行
「開始施放永續天燈以後,平溪在地的反對聲量非常大,因為大家認為永續天燈強調的環保性,是對在地的批評。」傳統天燈在燃燒後,遺留的鐵架掉落在山間,在地人以撿拾鐵架換取生活用品及金錢,約有七成以上天燈鐵架都會回收,永續天燈的存在,讓在地人的收入受到威脅。
「其實沒有批評的意思,也不是競爭關係。永續天燈的售價跟成本都相較傳統天燈更高,如果店家透過販售單個天燈能賺多一點,也許會成為合作誘因。」2020年開始,在地有兩間店開始與「文化銀行」合作,同時販售傳統天燈與環保天燈,讓客人多一個選擇。
疫情之後,以國際觀光客為大宗的平溪,觀光崩盤,反而對「文化銀行」迎來新的契機,店家願意增加商品多樣性,於是紛紛洽談合作,因而開啟了跟當地溝通的橋梁,目前平溪和菁桐,已經有七至八間的天燈業者販售永續天燈,讓旅客有更多選擇。
「有另一位創業者也說過:『不能讓我們的想要,取代對方的需要。』我印象很深刻,也以此為戒。」傳統工藝與產業,在時代的浪潮裡跌跌撞撞,「文化銀行」仍在努力尋找方向,企盼傳統文化在新生活中,能讓更多人看見。
責任編輯:江怡蘋
核稿編輯:王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