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小鎮的年輕風暴──藺子復興苗栗300年藺草手工藝

創業5年的新品牌藺子,廖怡雅與李易紳兩位年輕人返鄉苗栗苑裡,用新氣象與新作法,衝撞以及傳承300年藺草手工藝。

Nov 15, 2021
Photo Credit - 蔡孝如

藏在台灣海線,傳承300年傳統工藝藺草編,在經過一對年輕夫妻的加入後,產生全新的台灣品牌——藺子。展現出的新氣象裡原來有山、有海,還有一片當風吹過,就有柔軟香氣的藺草田人情事,更多的是,想牽住一雙雙充滿智慧藺草編法阿嬤的雙手。

即刻報名,聽聽「藺子」永續的故事
**參加一場來自未來的展覽**
1. 前往【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購票頁
2. 點選立即報名購買 2/18 限時單人+講座套票15:30「未來人的家就是鄉」
3. 收到通知信確認報名成功  

*現場加碼:於活動現場出示「加入未來大人物會員」成功畫面,即贈驚喜小禮
延伸閱讀:藺子參與「對談2222」相關報導
藺草具有材質細緻、堅韌、且吸濕度極佳的特性。

Photo Credit - 蔡孝如

藺草具有材質細緻、堅韌、且吸濕度極佳的特性。

被埋沒的價值,讓她決定打造台灣品牌

台灣苑裡有一種獨有的「三角藺」,水田方式種植、人工收割,一年可收穫3期。三角藺草莖呈正三角形,具有外皮堅韌、纖維細緻、吸濕性強、香氣持久等特點,是苑裡重要的編織材料,更是該處的獨特寶藏。

12年前,就讀聯合大學3年級的廖怡雅,在苗栗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打工時,首度把數個手工編織的藺草帽子和包包放在遊客必經的桌上賣,遊覽車上乘客下車後,翻起眼前的編織包,不客氣的埋怨手商品價格太高。「當時我好生氣,每一個作品都是阿嬤親手編織,編了好久好久,一個賣450元,阿嬤只能拿到150元,卻還要被嫌貴且埋怨。」儘管費盡唇舌解釋,遊客卻無人理會。

苗栗的三角藺草吸濕、透氣性更佳。

Photo Credit -蔡孝如

苗栗的三角藺草吸濕、透氣性更佳。

「可是無印良品、Uniqlo的帽子都要上千元,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買?」廖怡雅在心中提出疑問,是否台灣的藺草故事無人知曉?如果用品牌模式操作,能否讓辛苦編織的阿嬤們也能拿到穩定收入?

廖怡雅畢業後,進入藺草學會工作,學會營運來自計劃補助,廖怡雅回憶,最初寫計劃書拿到20名正職工作人員補助,然而補助卻隨年遞減,每年減少5人。「每一年就有5位工藝師阿嬤會失業,對長輩來說肯定是收入與生活上的雙重衝擊。」經過思考後,廖怡雅與同在學會工作的李易紳於2016年創業,成立了台灣設計品牌「藺子」。

李易紳是苑裡人,第一次摸到藺草卻是在藺草學會工作時,「第一次走進協會,看見阿嬤們坐在地上編織的畫面,那種手編的質感讓人好驚艷。」自小阿嬤過世,李易紳幾乎未曾有過祖母的關懷,他將每一位編織阿嬤都當作自己的家人,「想做藺子,就是因為她們都是我的家人,我是因為『人』才想發展這個品牌的。」

倆人決心以三角藺草為logo意象,創立苑裡藺草品牌。

Photo Credit - 蔡孝如

倆人決心以三角藺草為logo意象,創立苑裡藺草品牌。

臨海小鎮的年輕風暴

創立「藺子」後,因為過去阿嬤們編織價格偏低,兩人希望以品牌包裝設計,並用合理中端價銷售,讓工藝師可以獲得更好收入。創業初期提供給阿嬤們過去兩倍以上收入,3個月內,原本合作的工藝師便從4位增加至10位以上,然而兩人卻遇到地方的強烈衝突。

苑裡至今仍有數間已經開業數10年的帽蓆行,與在地工藝師有穩定供給關係,高價收購破壞已維持多年的產業平衡,「有一位帽蓆行的老闆直接來店裡講,說我們破壞行情,怎麼解釋都沒有用。」懷抱簡單的善意卻衝撞在地,「藺子」在這座臨海的小鎮,捲起一場風暴。

「帽蓆行的作品其實很固定,我們的產品則是會不斷變化的。」兩人在經過調整後,終於找到能與傳統帽蓆行合作並進的方式,「部份舊款帽型能請帽蓆行幫忙加工壓模,因為那些模具是我們沒有的。」新舊產業彼此開創新的業務,總算能在苑裡找到平衡點,「藺子」慢慢地開始站穩腳跟。

用年輕人思維創業,意外衝撞了老產業,也在裡頭學習與成長。

Photo Credit - 蔡孝如

用年輕人思維創業,意外衝撞了老產業,也在裡頭學習與成長。

消失中的藺草編織技法

「藺子」要做的不只是提升工藝師的收入,更因為這項手工產業多來自長輩,每位工藝師都擁有特殊手法,許多編法僅一人獨有,2人目前收集了約有26種,「每位工藝師會的編織方法都完全不同,很可能隨著長輩過世,就再也沒人會知道。」搶救編織法的傳承,是迫切的工作,廖怡雅於是想出圖像式紀錄,將每個技法細節繪製出來,只要學會基本工法,就能看復刻出不同的技法。

至今共合作超過40位以上的藺編工藝師,藺子期望都能把編法記錄下來。

Photo Credit - 藺子

至今共合作超過40位以上的藺編工藝師,藺子期望都能把編法記錄下來。

「記得剛創業時第一波有位阿姨, 60幾歲剛退休,可以看得懂設計圖,能做設計品項。」每一次設計新的圖,兩人都會思考擅長的工藝師再進行發包,「多數都請阿姨配合,但加上一點自己編織技法和想法。」有了共同創作的樂趣,兩人與工藝師的信任提高,目前的「藺子」已經約有40位合作的工藝師,無論背包、藺草帽,或者各種商品,都能有擅長的工藝師願意投入,並且從中發展出獨特性高的商品。

留住技法的過程中,父母的支持也是兩人的動力。李易紳的父親也因為兒子的投入,一頭栽入藺草田,用自然農法復育藺草田,找回了消失中的生態,在育苗上有了更強韌健康的苗種,分享給在地更多農友。母親則因為擔心兒子辛苦,進入社大學習車縫,提升自己的技術,還能協助提出設計的想法,全家人也在藺草文化裡找到了新相處模式。

李易紳一家人也跟著他們開始踏入有機藺草栽植的行列。

Photo Credit - 藺子

李易紳一家人也跟著他們開始踏入有機藺草栽植的行列。

廖怡雅的父母在創業最初則抱持反對意見,怡雅回憶著說:「從小我就很乖,沒有講過自己喜歡什麼,這是我第一次有想要努力守護的事情。」一次母親從台南特地來到苑裡探望女兒,工藝師阿姨對母親讚嘆道:「你生的這個女兒真的很好。」那時怡雅的母親偷偷的哭了,「那一次以後媽媽開始會跟朋友分享我的事情,爸爸也打電話說以我為傲。」一路走過,直到被父母認同的那一刻,才真正站穩腳跟,看似將消失的傳統編法,也一點一滴的在過程中被拾起。

如果可以,想再牽一次阿嬤的手

「藺子」網站上,有一個關於「編藺人的故事」專區。用《牽妳的手》作為第一位編藺人的專題故事,「我們第一個產品,就是許陳真阿嬤的名片夾。」高齡93歲的阿嬤,最後的編織事業留給了「藺子」。兩年時間兩人拜訪阿嬤多次,看著她已經編織了80年的雙手仍日復一日編織出美麗得令人讚嘆的花紋,「阿嬤在95歲過世,後來她兒子特地告訴我們,謝謝我們最後的陪伴。」廖怡雅回想日前上電視受訪,畫面播出阿嬤編織的畫面,「阿嬤的兒子看到後就哭了,他說以前覺得平凡無奇的畫面,現在卻慶幸可以被紀錄下來。」與工藝師共度的生活總有淚水,但值得開心的是,一切都有機會被留下來,讓這塊土地上有更多人看見。

每個作品標籤背後,寫上工藝師阿嬤的名字,既樸實又帶有傳承意義。

Photo Credit - 藺子

每個作品標籤背後,寫上工藝師阿嬤的名字,既樸實又帶有傳承意義。

「我生活中最美好的療癒,就在跟阿姨阿嬤聊天的時候!」李易紳說,每一次收貨時進入工藝師家中的閒談,彷彿是自家長輩的彼此關心,那是他多年來欠缺的生活感情,也是讓他最安心的片刻。

原來,透過「藺子」填補的,並非工藝師的收入,而是這塊臨海土地上的陪伴,無論老少長幼,一束藺草,編出了風土、記憶與無法說出口的情感。


責任編輯:江怡蘋
核稿編輯:王銘岳


人物簡介

關心領域:在地、藺編工藝

讓藺草的美好永續下去。 2016年11月,廖怡雅和夥伴李易紳創辦了藺子,希望能復興苗栗苑裡、台中大甲一帶曾經繁榮一時的藺草編織手工技藝。他們藉由設計加值與在地工藝師的合作,達到環境友善、合理收購、工藝傳承的共好精神。藺子全力投入在產業鏈的復育,從藺草種植、原料處理與配送、與工藝師建立合作、品牌行銷到教育傳承,打造更理想、更穩定的就業環境。

最新動態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