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大利藝術節到回台灣撿垃圾──鹿港囝仔張敬業守護家鄉3部曲

從義大利藝術節的反思、到返台後「想為家鄉做點事」的想法升起。張敬業與同伴成立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從撿垃圾、護老屋、找文化最基本做起,自己的家鄉自己來守護。

Nov 24, 2021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一個來自小鎮的鹿港囝仔,因為義大利的藝術節決定回到家鄉。以鹿港為單位,打造在地藝術節,更在地方創立各種生活文化事業體,張敬業分享著:「講地方創生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在地方活下來,才有更多可能性。」

回家鄉,用自己的方式來守護與生活下去。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回家鄉,用自己的方式來守護與生活下去。

返回家鄉找回自己的根

把場景推回2009年的義大利藝術節,大學時讀藝術管理的張敬業,在2009年時曾隨樂團前往義大利演出,演出中看見年輕人平時在其他城市讀書工作,藝術季期間卻返回家鄉擔任志工或演出,於是興起「想為家鄉做點事」的想法。返回台灣後,他找來弟弟張安儂和外地工作的鹿港年輕人們,舉辦一場跨世代的攝影聯展,並成立「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

2012年11月,「鹿港囝仔」發起首場名為「保鹿運動」的社區活動。活動以「撿垃圾」為號召,張敬業和一群年輕人穿著青蛙裝,跳下家鄉池塘挖淤泥。核心精神為「以公民意識作為出發點的環境教育行動」,透過在地人參與,建立人與土地的連結。「保鹿運動」的自2012年至今,已經辦理過淨化池塘、廣角鏡大隊、社區書櫥、夜訪鹿港、頂番鬧元宵、社區清掃、公共論壇等。鹿港囝仔們利用每月的行動,發現地方面臨的問題,也從中找到方面更多對地方想像的火花。

落語、太鼓、鹿港龍山寺的結合,是根深家鄉後的創意成果。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落語、太鼓、鹿港龍山寺的結合,是根深家鄉後的創意成果。

「鹿港的主體性很強,在返鄉之前我其實沒有想太多,只認知到自己的根在這邊,但沒想到想像中的鹿港跟其實不一樣。」在「鹿港囝仔」的網站上,張敬業將最初的「保鹿運動」列為對游牧探索期,「在地方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鹿港囝仔」的網站上,可以讀到一個關於社區與公民社會的全新概念「社區3.0」。社區1.0 定義為過去以廟宇為聚落中心的社區型態;社區2.0則成為有組織化的社區營造時期,社區創建組織社區發展協會;社區3.0,是以社群網路連結各界資源,打破社區的區域界限,透過「實際行動」參與社區。古鎮鹿港,正是不斷轉化的最佳案例。

「保鹿運動」持續到2015年1月,成立法人為「社團法人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協會同時也參與了文資保存運動和使用影像紀錄更多地方的故事。透過搶救老房子和影像紀錄,讓家鄉有更多角落能夠讓離鄉者或者外地人看見。

如果可以,好想把家鄉的古蹟、老屋通通保留下來。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如果可以,好想把家鄉的古蹟、老屋通通保留下來。

2015同一年間,協會加入由地方文化團體主辦的「今秋藝術節」。透過節慶表演的方式,讓地方重新對古都鹿港有新的想像,也翻轉了老城的印象,以表演藝術、舞蹈肢體、沙龍講座,建立在地社群和地方空間、表演藝術的交流平台。然而,在透過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張敬業對於「地方創生」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今秋藝術節也讓張敬業與團隊重新找到鹿港與地方創生的連結。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今秋藝術節也讓張敬業與團隊重新找到鹿港與地方創生的連結。


鄉愁讓人回家一次產業卻能把人留下

在張敬業的心中,「鹿港囝仔」的返鄉截至2021年,有3個階段。分別是游牧探索期、執行藝術駐村的組織成長期,和成立「橫街工作室」的事業發展期。「返鄉是先重新認識家鄉鄉土,透過專業領域和生活方式,重新詮釋這個地方。」

帶著遊客穿梭大街小巷,用行腳的速度更靠近鹿港。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帶著遊客穿梭大街小巷,用行腳的速度更靠近鹿港。

2012年的保鹿運動,是透過在不同地方發生的實驗性活動,探索地方和激發空間的想像;第二階段的「組織成長期」則是透過了公所申請了駐村計劃,透過固定的空間和據點,以及不斷發生的事件聚集人氣,並且累績大量的在地社群。從2017年至今,則是「鹿港囝仔」仍在進行中的事業發展期。

2017年初,團隊離開藝術村後,搬遷到民族路上勝豐吧的二樓,由於以前民族路一帶有「橫街」的舊稱,於是將2樓的工作室取名「橫街工作室」。因應支付固定租金及人事支出,團隊需要可以常態運營的事業,於是先開了鹿港在地手作品牌「參先生工作室」。從「再生產品」開始,「參先生」連續兩年和今秋藝術節合作推出「剩布計畫」,推出「台灣國」後背包、手提袋等,受到許多公司企業和旅客的喜愛。

透過商品與多元展演,讓地方創生不再只有單一的樣子。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透過商品與多元展演,讓地方創生不再只有單一的樣子。

產業的打造與選擇該如何成行?「產業必須依照鹿港的改變轉化,現在鹿港人以觀光為主,表示文化的長久累積後,可以發展更深入的觀光。」接著,團隊再有鹿港老屋酒吧「勝豐吧」。百年老街屋的二樓是「鹿港囝仔、保鹿運動協會、參先生」聯合進駐的「橫街工作室」,一樓就是「勝豐吧」。老宅自日本時代明治三十九年迄今,前身是米行倉庫,戰後曾出租給飲料店,是當時鹿港第一家飲料店,如今開設酒吧,串連過往至今的記憶。

來自今秋藝術節共食計畫與環保減塑的啟發,團隊再推出了打造鹿港環境友善的社區廚房的「禾火食堂」,使用在地米、不用一次性餐具,並期待社區裡「共同吃飯」的生活風格展現。還有鹿港獨立書店「今秋案內所」,書店的成立目的,是將每年從藝術節內產生創作與社區參與構想延伸到生活當中,選書內容從表演藝術、社區設計、地方創生、建築文史、在地旅行等方面都可見到。2021年,團隊打造出新的民宿「東皋歇暝」,希望讓更多人來到鹿港,可以留宿,品味小鎮新的風華。

回顧自2012年至今的鹿港經驗,張敬業說:「產業才能留住人生活,才有可能把傳統在生活中延續。」鼓勵夥伴們在鹿港持續創業,透過不同產業在地方養活自己,「我們常常因為工作到台北生活,但我們是為了在鹿港生活做了這些工作。」

鄉愁使人返鄉,但真正能永續留下的,是有未來的產業發展。

Photo credit - 鹿港囝仔

鄉愁使人返鄉,但真正能永續留下的,是有未來的產業發展。

目前團隊已經可以以全薪養活至少9名夥伴,「講再多地方創生論述都沒用,其實就是自己想辦法活下來。」透過九年來對鹿港的地方觀察,張敬業擬出了新的詮釋,並以文化和旅遊的角度,用古宅打造出新的生活空間,「鹿港是生活的地方,如果我們刻意去懷舊,那是一種表演而不是生活。」講究生活而非只是展演,「鹿港囝仔」未來還有更多可能,等待持續推進。

更深一步認識:鹿港囝仔


責任編輯:江怡蘋
核稿編輯:王銘岳


現職:鹿港囝仔執行長
關心領域:地方再生

與地方夥伴共同成立「鹿港囝仔」,發起每月一次「保鹿運動」,舉辦鹿港「今秋藝術節」為鹿港添入更多創新價值與藝術想像。

最新動態

關心領域:在地、地方創生、青年返鄉

誰說家鄉不能有好的工作機會? 鹿港囝仔由一群鹿港返鄉青年組成,從 2015 年起與保鹿運動協會聯合舉辦「今秋藝術節」,在充滿歷史感的空間從事表演藝術活動,讓在地居民對這個古老的城鎮有了新的想像。此外,他們也推出周邊計畫,像是「公共食堂」、「友善環境店家地圖」及「剩布計畫」,並推動夥伴創業計畫,鼓勵年輕人在家鄉尋找發展的機會。

最新動態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