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揍人1拳到拉人1把,全台最溫柔幫派「逆風劇團」牽缺角囝仔找出口

曾被視為問題孩子,《逆風劇團》3位創辦人接住不被教育體制接納、缺乏家庭溫暖的孩子,帶他們走出低谷,將黑暗的生命歷程轉為養分。

Nov 30, 2021
Photo Credit - 逆風劇團

文:劉子寧、林筱珺

拉一把孩子的手,成長的路上陪伴一起走。

Photo Credit - 逆風劇團

拉一把孩子的手,成長的路上陪伴一起走。

18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逆風劇團》(以下簡稱逆風)由3位少年成瑋盛、陳韋志、邱奕醇於2015年創辦,作家林立青口中最溫暖幫派、最中二的NGO,成功接住許多跟他們一樣體制外的高關懷少年。

逆風用戲劇陪伴這群「非行少年」,讓這些「缺角囝仔」的缺憾及裂縫,成為光照射進來的入口;他們不僅要接住被體制遺落的青少年,更要成為孩子們的夢想經理人。


幽暗青春的叛逆養分

《逆風劇團》的3位創辦人,都曾經是大人眼中的「高風險少年」、「問題孩子」,不被教育體制接納、缺乏家庭溫暖,各自走上歧路再走出低谷,將黑暗的生命歷程轉為養分。

擔任逆風創意總監的「蝌蚪」(邱奕醇),是團長成瑋盛的國中學長,而瑋盛的小學同班同學陳偉志則是行政總監。蝌蚪的領袖特質有如麻辣教師GTO,讓他成為孩子最棒的陪伴者;韋志曾受到輔導老師啟發,決心報考社工系用專業陪伴相似境遇的孩子。

團長瑋盛從國中叛逆期開始連群結黨,高中時更成立學校最大幫派逞兇鬥狠。國中時遇見社工老師,讓他開始探索興趣,也因入選北市少年代表而接納他人、關注社會議題。「以前我是握緊拳頭,用揍別人來溝通;但那次我發現,握著麥克風的手,也能為我所見的發聲。」

組團的契機,是瑋盛高中時發現身邊的好友入獄、殺人或自殺,一連串事件讓他開始思索,人生不該如此,有什麼事能讓自己感覺「活著」、而且「值得」活下去?他在迷惘青春的17歲,在臺下聽到戲劇社說著:「如果你今天想要改變、完成夢想,歡迎來到這個地方。」因而投入戲劇社演出,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被肯定跟接納,體會到一群人可以一起創造夢想;他在心底許願,要讓相似境遇的孩子也有機會在舞臺上被看見、被肯定。

把需要關懷的孩子聚在一起,組成「最溫暖的幫派」,就是逆風劇團陪伴孩子、影響他們的方式

Photo Credit - 逆風劇團

把需要關懷的孩子聚在一起,組成「最溫暖的幫派」,就是逆風劇團陪伴孩子、影響他們的方式

台上台下的生命故事

每位來到劇團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舞臺上、舞臺下各自上演。逆風每年開放免費票券給青少年中心及安置機構,希望透過劇場藝術,陪伴這些偏離航道的青少年。2018年,一齣講述安置機構的舞台劇《青春日記部》上映,一位來自社工學校的孩子在看完演出後,興奮地跑去找他們說:「你們的戲在講我的故事,能不能也讓我加入?」

有些孩子,因而將臺下的生命故事,搬到臺上展現光芒。

少年帶著自己過往的習性,加入後仍然不斷闖禍,一年後終於成為臺上的演員。「那一刻我好感動,尤其是他在臺上演戲時,當年陪他來看戲的社工也坐在臺下看他演戲,那是不一樣的光芒。」他是「老虎」,現在瑋盛的助理跟好幫手,跟著瑋盛跑遍多場演講,在這裡可以很勇敢地做自己,還有能力影響別人。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寫劇本、排戲到演出,讓孩子們建立自信,在台上展現光芒。

Photo Credit - 逆風劇團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寫劇本、排戲到演出,讓孩子們建立自信,在台上展現光芒。

也有些孩子,生命故事過於深刻,以致不斷地在臺下重複上演。「另一個孩子的故事很不一樣,」從小被發現有腦瘤而接受化療,由於缺乏親人的愛,身體和外貌也因化療導致落髮、牙齒腐蝕、手臂彎曲等後遺症,因而性情變得乖戾,打架鬧事、前科累犯,被移送少觀所、青少年中心是家常便飯。「他是我遇過換最多次(青少年)中心的孩子,因為真的沒有人可以接住他。」

犯錯、原諒、犯錯、提告、犯錯。在少年無數次的犯錯和被原諒之中,瑋盛曾在警局門口因為於心不忍,將少年拉回來再給他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帶來的卻是更多的犯錯和痛心。「最後真正的轉變,是他看到我們很傷心,我們也發現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穩定的工作。」

「青少年街友」的誕生

兩個孩子的故事,點出每個無家可歸的孩子,背後的社會議題及體制失衡。「遊民」(或稱街友)不僅是老弱身障,更有極高比例為「青少年街友」,這些離開安置體系,且完全脫離後追系統的高關懷少年,並非少數。

逆風劇團收留的孩子,各自有其原生家庭的缺憾;雙親過世、隔代教養失衡、在機構裡受虐、工作收入不穩等等,沒有足夠的社福資源扶持成長,也常因過動症、專注力不夠而被社會拒絕。

非行少年的偏差行為,往往根源於第一線原生家庭的功能失衡,並在學校和同儕間日趨嚴重,最後於社會中加速惡化。當家庭和教育相繼失衡,需要歸屬感的孩子更易受到幫派吸收。「很多孩子都知道他們做的事情是犯法的,但是他們不想再失去任何東西;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保護自己,社會就是這樣生存的,幫派就能提供給孩子們這一切。」

逆風走進社會最黑暗的角落,發現青少年工作如此困難,是太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愛,等到社會上前關心,他們早就將自己躲在防護罩內封閉內心,不想再受到傷害。

逆風劇團在大稻埕建立據點,營造一個青少年們隨時可以「回家」的地方。

Photo Credit - 逆風劇團

逆風劇團在大稻埕建立據點,營造一個青少年們隨時可以「回家」的地方。

接住非行少年的4張網

也因此,逆風打算透過4張安全網——「陪伴」、「社福」、「公益」、「教育」,接住偏離體制和航道的中輟生、高關懷少年。他們不僅成立一座如燈塔和避風港的劇團,更是青少年完整而有力的復歸系統。

《逆風劇團》2015年成立,透過戲劇藝術陪伴青少年,找回人生方向與自我價值,為孩子搭建夢想舞台;定期舉辦「逆風之夜」家族聚會,每月擬定主題帶大家分享交流;成立「逆風聯隊」實踐社區公益,用幫派的形式帶孩子組車隊、掃街做環保、深夜食堂共餐,讓孩子從被助者成為助人者。

「當孩子能夠給予別人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弱勢;過去他是約束自己才能讓自己好,現在他只要多努力一點,他可以讓社會更好。」瑋盛說著。

2020年底甫成立的《台灣風啟青少年賦歸協會》,創建的是社會福利制度,目的是替孩子們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學、就業到就醫系統;希望透過專業的諮商、學校和職場可對應的診斷證明書,幫助孩子融入社會環境、脫離過去的生活圈。

其中,扮演中介教育的《逆風學院》於2021年成立,落實推動教育的根本;透過「表演藝術」、「體驗教育」、「職涯技能」多元學院課程,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幫助青少年培養未來的謀生能力。例如與南機場方荷生里長的樂活園地合作,讓曾經流浪街頭的少年擁有考取國際咖啡師證照的機會。

帶著孩子們服務銀髮族,在過程中感受自己也是可以付出的一方,從被助者成為助人者。

Photo Credit - 逆風劇團

帶著孩子們服務銀髮族,在過程中感受自己也是可以付出的一方,從被助者成為助人者。

「夢想經理人」的工作

6年來隨著逆風的組織發展擴大,社會關注和挹注的資源也愈多,支出成本也相對增加。在財務方面,目前透過計畫申請的補助經費,幾乎已能為逆風帶來將近5成的收入,然而也需要耗費人力在活動規劃及後期核銷。目前《逆風劇團》有10位正職員工,每人在各項計畫上身兼多種任務,若能提高定期定額的募款金額,他們就能把更多力氣放在孩子身上。

「蝌蚪說逆風的工作就是夢想經理人。」瑋盛總結了這份工作,說自己的夢想就是完成別人的夢想,很多他想做的夢想,也都會在逆風裡完成。一份夢想經理人的工作,是瑋盛、韋志、奕醇三人想將曾經接受過的幫助,回饋給一樣境遇的孩子,將改變和感動傳遞下去。對他們來說,從非行少年中看見過去的自己、幫助曾經需要被幫助的自己,也算是圓了自己的夢想吧!


責任編輯:江怡蘋
核稿編輯:王銘岳




人物簡介

關心領域:教育、青少年

被貼標籤的孩子,如何找回自己的價值? 逆風劇團於2015年創立,深耕中輟與高關懷青少年,透過戲劇、公益等實際行動,給予多元全面且長期的陪伴和扶助,使少年能與社會進行溝通及對話,抹除被貼上的「壞孩子」標籤,使其有自我實現之機會。逆風劇團努力補足社會安全網的不足,承接更多社會底層的青少年,引導他們走出泥淖並步入正軌,給予社會正向的影響力。

最新動態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