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子寧
你可曾想過嗎?那些在國際賽事拿下好成績的運動員,「拿了金牌後,他們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從台體大畢業的曾荃鈺,看見身邊許多運動朋友從小被視為選手培育,但在職涯上面臨選擇難題、更甚至受傷或成績無突破就此中斷運動員生涯。他投入運動員生涯規劃的事業、開設「空中荃運會」廣播節目訪問超過150位運動員與教練,用自己的力量打開運動員人生的多元思考與方向。
2021年夏天的東京奧運,台灣運動員在奧運屢創佳績,一時間又誕生了好幾位運動明星,廣告、代言、採訪...接連不斷,但在運動員的生涯中,難道真的是「拿了金牌=幸福人生?」當掌聲響起又過去,春去冬來,誰又會在意運動員的下半人生如何度過?
看似光鮮的背後,運動員的生涯規劃一直是鎂光燈下的暗處,少有人關注。他們花費比任何人都多的時間專注發展單一項目,但一旦不能成為萬中選一的國手,很容易就會在生涯選擇上面臨難題,更別說如果意外受傷或是成績無法再進步,運動員生涯將就此中斷。如果無法給運動員更多元的觀點與思考方式,那麼只注重項目訓練的教育方式,無疑是限制了他們對於人生的選項。
運動員生涯困境,反映出系統性長期忽略運動員的結果
台體大畢業的曾荃鈺身邊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運動員、朋友的歷程中發現,「如果無法至上而下的立即改變,那就從自己可以掌握的東西開始,真的幫助到運動員,幫一個是一個。」曾荃鈺想法單純,從自己可以影響的部分開始,進而投入運動員生涯規劃的事業。最早,他從台體大學科教學累積與運動員對話經驗,再到「空中荃運會」廣播節目,多年累積訪談超過 150 位運動員與教練,不僅把運動員的人生故事分享給更多人知道,也提取了運動中的價值與哲學,並與每一個人的生活相連結。

Photo Credit - 曾荃鈺
同時他創立「運動員生涯教育學院 (ctoacademy.org)」與「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作為一名運動員生涯規劃師,關注運動員長期生涯規劃發展與社會連結,立志用教育培育出更多有影響力的運動員,用方法與策略陪伴運動員度過生涯難關。
「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幫助其他領域?」曾荃鈺說起自己最熱愛的運動領域,積極而熱情的回答:「我喜歡運動家的精神,他們是台灣島上很重要的正向力量,並且能對社會大眾發揮影響力。除了我個人就是體育學校畢業之外,我更覺得運動員的社會影響力一直被小看跟低估,支持這群在系統中弱勢的群體,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運動員可以帶給我們的啟發遠遠勝過運動本身,對於現代疏離又迷惘的社會來說,無疑是一股穩定的力量。」
讓選手可以回到「自己」,你可以不用是台灣之光,依然閃閃發亮
「我希望選手可以回到個人本身,運動員是運動產業的最核心,選手不一定要當台灣之光,而是要找到自己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定位。」曾荃鈺坦言,運動員從小如果在相對狹隘的教育方式中被養成,較難累積長遠視野的生涯意識,久而久之,很容易把自己當成一個工具,但這件事情不是誰的錯,而是沒有一個支持系統去支持這群人,「運動員的人生基本上一直是按表操課,如果離開運動員生涯,沒有了訓練時程表,很容易失去做生涯重大決定與判斷的能力。」
今年台灣疫情期間,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依然走進30多間學校與企業,用線上線下的方式跟近2500位學生運動員溝通互動,傳遞運動員生涯規劃觀念,並且辦理了19場線上「圓桌體育大會」討論運動員生涯的時事議題,快速的變化因應,也像極了協會對自己組織的期許,是個年輕化、重視身心整合、自我管理、持續進化的成長型組織。

Photo Credit - 曾荃鈺
用系統性教學,一步步陪伴運動員跨越生涯障礙,連結社會產生改變
「我想我們協會最大的特色,就是讓運動員跟社會連結,也讓社會大眾更認識運動員,所以我們用兩個方法,一個是教育陪伴,另一個則是導師計劃。」曾荃鈺挺直身子,眼睛發亮,細細說明協會 2022年的期許與目標。「我們希望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更多的運動員典範,讓運動員來影響運動員,但影響這個詞有點抽象,最具體的影響應該就是連結到社會大眾,讓民眾覺得運動員的身上有值得學習效法之處,運動員也願意培養專長或是嘗試連結社會,生涯才會延續跟長久。」
於是,曾荃鈺開始思考:我們有沒有機會讓運動員發揮天賦,甚至強化優勢,能讓運動員在社會上發揮更多的價值?於是,曾荃鈺的行動從兩個面向著手,一個是累積夠多的運動員生涯需求者,另一個則是蒐集社會上願意貢獻時間的企業或多元職業人士名單,曾荃鈺透過過去11年累積的體育圈人脈,提出問題並且連結選手需求,先往國高中和大學的體育班跟體育系頻繁溝通,用實體或線上課程累積學生對生涯的自主思考,透過系統性的生涯引導,一步步陪伴運動員。
例如,他設計「自我探索GPS」、「比勝利更重要的事」、「有原則的目標設定讓你走得更遠」、「身體是怎麼學會新技能的?談覺察」、「成為跨領域運動員——生命溫度計回顧」等5項課程,讓學生有機會重新思考自我定位,不僅是教導知識,而是要帶給選手新的眼光,一個重新看待自己的角度,讓選手的未來不會只有一種想像,創造出選手精彩嶄新的第二人生。
而在連結社會方面,曾荃鈺則是尋找志同道合的企業組織,或是自己家中小孩就是運動員的企業族跟體壇人士攜手打造運動員生涯規劃平台,他強調:「不一定要是最大的企業才有能力支持運動員,要想讓多元的理念被接受,中小企業跟個人更是運動員生涯規劃推動的穩定力量來源。」為此,協會跟相信世代發展協會合作空間跟選手晤談、跟中區五十嵐集團合作入校陪伴長期課程、跟BAT合作年度企業內訓演講等,就是希望可以透過多元的合作,讓運動員把協會當成一個成長跟連結社會前的舞台,給運動員嘗試錯誤的空間,運動員不必是完美才能步入社會,而是能連結資源人脈,提早認知跟嘗試多元的可能性。

Photo Credit - 曾荃鈺
運動員的生涯方法,也可以帶給迷惘的人們力量
2020年,曾荃鈺與台體大許立宏教授合作撰寫了「奧林匹克素養教育」教材 (五南出版社,2020),期望培養更多生涯發展教育師資,協助有志於運動員生涯規劃教學的單位發展課程與教學內容,影響更多選手與熱愛體育的人。
2021年年底則出版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運動員故事的生涯案例教材,書名為《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我們的20種力量》,許多知名體壇人士像是奧運金牌郭婞淳、柔道男神楊勇緯、奧運團體射箭銀牌魏均珩、中華奧會執委陳怡安、前教育部體育署副署長彭臺臨、中信兄弟球探鄭凱應皆聯合相挺,再加上跨界的產、官、學人士撰文推薦,在東京奧運後,期許台灣更注重運動員的長期生涯規劃。

Photo Credit - 曾荃鈺
「從教育開始改變,永遠是最重要,但卻最漫長的等待,但我們一定要有信心相信這樣的理念可以傳承下去。」要讓運動員可以真正成長,外力介入愈多,選手的學習就愈少,曾荃鈺認為教育要提供給學生的是煮飯的「食材」跟「原料」,我們給運動員一些價值取捨的原則、人脈的連結、格局的洞見,但真正的操作還是要留給運動員,讓運動員生涯教育中保有「開放性」跟「選擇權」,才是讓運動員自主學習,迎向生涯新可能的關鍵。
「我們在做生涯課程時,不是去談他的技術、而是談自己。我希望他們可以回顧過去,無論多小的事情裡,你一定都有你自己的寶藏,等待你去發覺而已。」曾荃鈺預告,新書《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我們的20種力量》即將在12月25日出版,用獨特角度書寫運動員生涯故事。期待這些美好而充滿生命力的故事,不僅帶著運動員走出封閉的訓練場,更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啟發的正向力量。
在運動的世界裡,曾荃鈺 不曾缺席過,想看更多精彩分析,請上:
運動員生涯規劃師-曾荃鈺 @運動視界
責任編輯:江怡蘋
核稿編輯:王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