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品逸
這是一幅大醫院日常的樣貌:亮白牆壁前,一早就坐滿了等候看診、回診、拿藥的病人和焦急的家屬,叫號聲「叮咚、叮咚!」地響個不停,雖然許多人往往看完醫生、拿了藥就能回家,但對於銀髮族、慢性或罕見疾病的病患來說,每次的候診看病就像無止盡的輪迴,只能不斷地在醫院、住家之間往返,隨著住院的時間拉長,熟悉的家反而更像是中繼站-只是下次住院前暫時休息的地方。
跨領域結合醫療不能只在醫院
訪問在宅醫療學會的當天,常務理事張凱評醫師拿著兩顆茶葉蛋匆匆趕到,當時已近傍晚,忙碌到沒時間吃東西的他,只能先吃茶葉蛋充飢,因為在訪問結束後,他還要再度趕往下一個行程。
匆忙的他先解釋,何謂在宅醫療?張凱評醫師解釋說,有別於門診與住院,即是在家醫療,在日本被稱作「第三醫療」,甚至被視為「未來醫學」,是連結照顧與醫療間的重要橋樑,也是未來超高齡社會的可能解方。

Photo Credit - 在宅醫療學會
這個由余尚儒、張凱評等許多七年級醫護人員在2016年成立的「在宅醫療學會」,希望能將醫療、照護資源送進病患的家中,在日本在宅醫療其實早已行之有年,但台灣卻是直到這幾年才開始有這樣的概念。
張凱評回憶,當初是想讓醫療網絡更健全,能照顧到許多以往在網絡邊緣、行動不便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所以才決定成立學會,而在學會成立之初,他曾與其他成員赴日參訪,當時日本專家的想法,讓他印象深刻。
「日本專家建議我們,不要自己做完所有的事。」
一同受訪的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楊玲玲也補充,在宅醫療的照護需要跨專業,單純只靠醫師的話,執行起來會非常困難,因此學會整合了整合了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等多種專業,讓在宅醫療能服務更多面向。

Photo Credit - 呂品逸
健保給付難 制度耗費時間人力
楊玲玲不僅是學會的秘書長,更是擁有20多年居家照護經驗的呼吸治療師,她舉例,一個肺炎病人若在醫院住院治療,平均下來必須花費約7萬元,但相同的症狀在居家醫療,費用加總起來僅約1萬元,差距非常大。
儘管在宅醫療能真正做到「節流」,但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出門巡診的補助費用少得可憐,所需的藥物、儀器能申請給付的也少之又少,需要護理師陪同跟訪還得自掏腰包,讓在宅醫療的推廣困難重重。
除了健保經費杯水車薪,在醫療院所之外的地方看診,效率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張凱評苦笑著表示,法規規定在病患家中診療時,程序上必須成立一個行動診所,架設好電腦、印表機、讀卡機後才能開始看診,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有時候行政時間甚至比看診時間來的久。
還有另一個問題是,目前用來讀取健保卡、醫事人員卡的讀卡機,收訊十分不穩定,不僅在偏鄉沒有訊號,有時連市區的收訊都很微弱。
「一旦讀取不到,你就得在那邊插拔、插拔、插拔… 」
雖然目前健保署在推行虛擬健保卡,但與原本開立處方籤的系統尚未整合,導致醫生每個動作都得做兩次,效率同樣不佳。
角色要轉換病患需求才是主體
然而,學會要克服的難題不止這些,當醫事人員走入病患的家庭,首先得面對的便是與病患彼此間的角色轉換。
「在醫院裡,每個人都是病人,可是回到家以後,可能是一個兒子、阿嬤或是很會畫畫的畫家。」張凱評坦言,走入病患家庭後,當病患回歸原本的身分,身邊協助照護的也不再是醫護人員,而是病患的家屬、看護,以往在醫院醫生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模式,往往都不太適用。
他也強調,學會不能只是一個發號司令的「天邊孝子」,每個病患回到家中,都必須在醫療照護中兼顧「生活」,這也成了學會的一個重要課題,
「如果病患有困難,不能只看到他的做不到,而是去陪伴他們找出可執行的方式。 」
要協助病患回家,首先得在病患家中先建立好照顧系統,楊玲玲舉例,除了要顧慮照顧者休息需求,必須準備第二、第三照顧者,學會也盡量訓練、輔導這些照護者們,讓他們可以用專業和知識支撐起病患的生活,因此在宅醫療學會的團隊中,有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等不同專業的人員,提供多元化的協助。

Photo Credit - 在宅醫療學會
當然,就算訓練得再充足,病患仍會有突發的狀況,因此學會設立的24小時的諮詢專線,讓照顧者在面對無法處理的狀況時,能獲得專業醫護人員的幫助,但這也讓學會原本就很吃緊的人力,變得更加捉襟見肘。
社會高齡化在宅醫療須更普及
「在宅醫療是社會運動,不只跟醫療人員或病患、家屬有關,而是整個社會的事。」
在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的台灣,醫療、長照成了新世代的課題,談到這個問題,張凱評停頓了一下,然後才緩緩地說,在宅醫療不僅僅是醫療資源的分配,也是對於病患生活、臨終前生命尊嚴的一種重新思考。
楊玲玲也解釋,根據內政部統計,2018年高齡人口約佔14%,但到了2025年將高達20%之多,在宅醫療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並不是說要完全取代醫院的角色,而是要和醫院成為合作夥伴。
在今年,在宅醫療學會計畫針對急重症的照護,發展一套「在家住院」的創新模式,除了帶入更多科技產品的應用外,學會也將持續研究內視鏡、超音波以及各種檢驗的可能性,並與全台各地的單位合作,希望能建立在地的照護網絡,讓有心發展在宅醫療的單位能互相支援及合作。
另外,學會也希望讓更多民眾、醫護人員認識什麼是在宅醫療,之前已出版《在宅居家醫療實務》一書,未來也將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推出一系列的影片課程,讓更多人知道學會在做什麼。
「每個社會運動的第一步,都是互相了解。」張凱評認真地說。

Photo Credit - 呂品逸
更多在宅醫療學會觀點~
在宅醫療學會,也在關鍵評論網媒體持續發表更多來自世界各地、在宅醫療、名詞解釋等議題,為關鍵評論網駐站專欄作家。
一起看更多~宅醫療學會觀點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王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