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3】陳思穎:別讓未來海底只剩寶特瓶可看,用掃藍機器人還大海湛藍色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報告預估,一年有超過800萬噸塑膠垃圾被排入海洋,等於要40座木柵焚化爐,全年無休才能燒完。她領軍的臺灣湛藍海洋聯盟積極打造一台掃藍機器人,誓願當陸廢入海前最後一道防線。

Apr 20, 2022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
被海擁抱的台灣,人人都該是熟悉海洋的一份子。然而許多人不但不熟悉海、怕水、甚至幾乎不了解海。而有這樣一群人,在基隆和平島、花蓮七星潭等地,正積極熱情在為自己的大海多做些事,用自己的方式讓海洋永續,邀請更多人一起來加入中。


根據統計,海洋中塑膠垃圾現存量超過 1.5 億噸,如果再不行動,到了2050年,海中的塑料將會比魚多,以後浮潛、潛水到了海底,悠遊的可能都是寶特瓶了……

計畫的原點就是那片湛藍Azure 

Azure是一種湛藍色,那是乾淨大海所呈現的顏色,是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心中最柔軟也最嚮往的海洋純淨色。當她去新北龍洞學浮潛,潛下入水面看著水下世界,遇見了魟魚在水裡游過,熱帶魚悠遊穿梭其間,讓她愛上大海、愛上海水湛藍的那片純淨與寧靜。

過往作為海洋研究者的工作,大海更是她的工作場域,只是水上的數據研究、海水探取與偵測數據只是為了分析,但那次的潛入海內不同,全身五感融入海的世界,她的心被大海迷上與融化。但一則則海底世界被破壞、海龜嘴巴被漁網圈住、魚兒肚子裡充滿了垃圾與塑料,海洋美麗的樣子不該如此,有沒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還給大海那片湛藍Azure色?

習慣看到海洋垃圾的我們,是否已經忘記純粹湛藍的海洋色?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習慣看到海洋垃圾的我們,是否已經忘記純粹湛藍的海洋色?

2016那年,思穎無意間投入了台大創創挑戰賽的挑戰活動,身為海島國家一份子的她,「想為我的大海多做一件事」的念頭燃起,她提出了想研發一款能自動在海裡不需要人力看管就能「自動吸入海漂垃圾」機器的發明計畫。熱血且具行動力的她找來大學學弟妹組成團隊,雖然沒有工科背景但卻不減熱情,一群人從找材料到組裝,用最最原始且經濟的方式打造一台有著收集器製造渦流、自動捲入垃圾與海面油污。當時所有人都是利用自己下班時間投入進行發明,幾乎沒什麼睡的陳思穎卻不覺得苦,甚至還玩笑的說:「其實只是想要比賽獲勝拿到獎金買一台遊戲機啦!」

雖然最後比賽進入10強最終沒能拿下獎項與獎金,個性大辣辣勇往直前的她卻沒有停止下來,反而持續打造一台海洋垃圾自動化清潔機具,她的行動開啟了更大的夢想未來。

海洋掃除「湛鬥機」再進化

2016年創作出來的原型機,團隊把機器帶到了基隆八斗子漁港中,依循海流、漲退潮方向的觀察選擇了垃圾最容易被推積的角落將原型機下海運作,運轉180小時,總共清出528公斤的塑膠垃圾。看似可觀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而簡單的原型機更因為風向改變、漲退潮關係、甚至與漁民爭船泊位而面臨種種困境。一群人不氣餒,持續讓名為「湛鬥機」的機器人之路再進化。

台灣漁港普遍的「風景」,就是這麼怵目驚心。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台灣漁港普遍的「風景」,就是這麼怵目驚心。

陳思穎盤點出台灣共有 220 座港灣,卻有 90% 無人清理或是以極低的頻率清理,導致港灣頻頻失守、陸源垃圾從港裡流向外海;而處理港灣垃圾的方式也僅有兩種,一是「人力清潔」、二是「清潔船」兩大方案。她回首初衷:「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膠垃圾從陸地被排入海洋,這些垃圾總量相當於要40個木柵焚化爐全年無休地燒,才處理得完。」若是湛鬥機能守住港灣,就能成為「阻止陸源垃圾流向大海」最後一道防線。 

2019 年 5 月,由陳思穎領軍、一路走來相挺的夥伴如曾鈺婷(小鈺)等人共同參與,「社團法人臺灣湛藍海洋聯盟」正式成立,持續不懈地將湛鬥機的原型機、一代機進化、改造、再轉化等,例如相較於現行以柴油驅動的清潔船,使用電力驅動的湛鬥機將能減少 5 倍以上的碳排放量,而改造原本船身的輕量化、防撞、抗風與平衡等問題也在一個個熱血團隊加入後得到解答。

實際下水後,原型機面臨的挑戰比想像中的還要劇烈與困境。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實際下水後,原型機面臨的挑戰比想像中的還要劇烈與困境。
除了對抗垃圾、湛鬥機還要跟漁船對抗、躲避被撞的風險。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除了對抗垃圾、湛鬥機還要跟漁船對抗、躲避被撞的風險。
原型機被撞得慘烈。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原型機被撞得慘烈。

思穎熱血的說:「或許是我自己太執著,但當你心中很想完成一件事情時,就會有人前來幫忙。例如新改良的湛鬥機一直有問題無法正式運行,有著工程師看了後主動傳訊告知我們問題點如何修正,再下次又出現問題,他也不吝嗇地再提出意見與指教。後來我直接跟他說,你這麼會乾脆你來做!沒想到,他真的來了,還離職成為我們的正式員工。」某些不足的領域,就會有熟悉領域且認同他們所做理念的夥伴加入行列,湛鬥機就像一塊強大的磁鐵,吸引了眾多海洋狂熱份子來捲起袖子撩落去。

2020 年 3 月,團隊幸運地在中央大學桃園臨海工作站進駐打造湛鬥機的專屬基地,甚至也與桃園市政府簽訂計畫,第一座由政府支持測試的港灣——永安漁港,正式成為湛鬥機的測試漁港。臨海工作站裡忙進忙出的身影,解析精密儀器一次又一次的改良與進化,緊鄰的大海海風呼呼狂吹著,頂著海風與烈陽,但工作站裡每個人的眼神都是炙熱的。他們打造的二代湛鬥機,預計一年就可以清理超過兩萬六千公斤垃圾,相當於兩卡車的量。

一台超過五百公斤的湛鬥機,不管男女都要來扛。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一台超過五百公斤的湛鬥機,不管男女都要來扛。
桃園永安漁港成為第一座湛鬥機示範漁港。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桃園永安漁港成為第一座湛鬥機示範漁港。

台灣湛藍海洋的顏色由湛鬥機來守護

夥伴小鈺回想著:「我永遠記得原型機第一次捲上海中寶特瓶時,思穎在岸上狂烈又叫又跳,當時我泡在海裡已經好幾個小時,但心裡一點也不覺得冷。」思穎則分享著:「做研究的時候我曾問過老師,我們成天在辦公室裡整理海洋數據,能拯救海洋嗎?老師的回答是不太可能、只能盤出數字推論原因與報告。當時我好傷心,我不想只當寫報告的人,我想用我的力量救救海洋,哪怕只是一點微薄之力都好。」

吸起第一罐寶特瓶的那天的熱血沸騰,到現在她們都記得。

Photo Credit -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吸起第一罐寶特瓶的那天的熱血沸騰,到現在她們都記得。

現在的思穎與小鈺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聯盟成員」,捲起袖子奮不顧身地踏入了海洋的實務之間。這一群近乎於瘋狂愛著大海的湛藍海洋聯盟,狂熱地與大海的垃圾與廢棄物搏鬥著,不怕自己力量小、只怕人人都不做。

未來的未來,他們希望能夠創造出成熟的湛鬥機,固守台灣每座港灣,做海洋垃圾最後一道防線,並同時兼顧偵測水質的使命,還給台灣海域湛藍海洋的顏色,由湛鬥機來守護。

系列故事:
【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1】這座距本島10秒的離島,用海洋替台灣拿回3座國際大獎
【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2】女子海洋力,黃紋綺:有沒有可能,用人人都吃對魚的方法一起行動救大海



責任編輯:江怡蘋
核稿編輯:王銘岳


  




現職:社團法人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關心領域:環境保護、海洋生態、氣候行動、永續城鄉

結合海洋科學及硬體研發,致力於解決海洋垃圾與環境問題組織。研發智慧掃海機器人「湛鬥機」,盼能在現有清潔架構下,找到一個新的方式,把環境帶到更好的未來,並透過自然科學分析垃圾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探討環境與人之間共善共好的本質。

最新動態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