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3年)4月飛雀餐桌受雲林縣環保局的邀請分享,主題是惜食與綠色餐廳(先前也與綠色餐飲指南夥伴們討論過),在了解的過程中,其實發現了至今在台灣該項定義很多容易混淆的部分,最主要的當然還是「綠色餐廳」這4個字。
迎向國際化的綠色餐廳定義
目前全球有72個國家在推動綠色餐飲,是一個由聯合國鼓勵推動的全球民間組織串聯,如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RA (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為指標單位之一,藉以跨域跨國別的驗證是未來全球化的趨勢。
2012年環保署管考處推「環保餐館」五星認證,2020年疫情趨緩,為配合政府振興方案,開始改用「綠色餐廳」名稱。環保署對於綠色餐廳規範以這3要點為主要宣傳:
- 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
- 使用在地食材。
- 份量調整服務。
整體而言的確可減少資源浪費,但就以環保署的規範來說,基本上所有台灣的小吃、餐廳都做得到,只要申請就拿得到環保局綠色餐廳。但這也與積極與國際接軌之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推行「綠食宣言」的綠色餐廳名詞定義上造成落差與誤會。
嚴謹以對的綠色宣言指標
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由2012年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開始,為了想解決市集農民銷售不穩定問題,2018年開始集結北部有共同目標之餐廳成為綠色餐飲指南GDG(Green Dining Guide)。
2019起擴大為全台灣餐廳皆可加入,至今已達全台約240家餐廳加入GDG行列,並於竹科多家企業,總人數接近5萬人之員工餐廳輔導轉型為綠色餐廳,並承諾以實際行為做到6項綠食宣言:
- 優先採購有機友善食材。
- 優先採用當地當季食材。
- 遵循永續生態與海洋原則。
- 減少添加物使用。
- 提供蔬食的餐點選項。
- 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
這6項宣言內容,是與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RA當初提供的10大永續餐廳面向所濃縮、因應台灣在地需求所調整出來,符合、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多項指標。
2023年綠色餐飲指南GDG與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RA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成為此一國際標準在台灣官方代表,並將全球最大的國際永續餐飲指標引進台灣,作為綠色餐飲指南的永續評核標準,也代表著與全球同步推動綠色餐飲的國際標準正式接軌。

Photo Credit - 飛雀餐桌、瞬時写真
「綠色餐廳」標準是否該嚴謹落實?
如上述所言,在標準相差那麼多的狀況下,環保署至目前止已通過一萬家「綠色餐廳」,相較「綠食宣言」的「綠色餐廳」全台僅240家取得認證,兩者間落差慎大。
從過往推行的政策,可以理解環保署的方針主要推廣角度「惜食、減少浪費、減少一次性包材的使用」。但跟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所推行的6項綠食宣言標準相去甚遠。若以朝著聯合國鼓勵國際間串連、跨域跨國的驗證來說,對於台灣「綠色餐廳」的界定仍有需討論空間。
我所認為所謂永續、綠色餐廳的定義不應該只有「惜食、減少浪費」,其實還有更多層面可以了解。從食材的產地、耕作的農人、料理的廚師都應該納入考量。
上述這些論點,是許多台灣各地方創生團隊切入地方的方法之一。也是2022年通過的「食農教育法」主軸推行的方針。將以「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6大目標為核心。除了農委會,教育、文化、原住民族等多個部會都需共同參與執行。

Photo Credit - 飛雀餐桌、瞬時写真
當然,除了以餐廳面向的「綠食宣言」綠色餐廳,還有以「食材」的永續食材指南Sustainable Food。這是由一群關注農業與永續飲食人士共同發起的「永續飲食推廣協會」,指南的用意是引導消費者辨識永續食材,目的不只是「吃得健康」的利己目標,而是希望人與環境共存。 5大原則:1 .友善耕作、2.少添加物、3.低碳蔬食、4.本土生產、5.資源循環。
總結來說,惜食、在地農業、友善環境、飲食文化、永續、地方創生等等議題其實都環環相扣,我們也希望,環保署針對規範標準、名詞的混淆可以進行修正(亦或是合作,共同推廣),也為台灣及國際的永續飲食盡一點心力。
加入我們的倡議活動,持續關注更多熱血青年的故事!
*訂閱未來大人物電子報,讓他們的勇敢故事陪你前行
*幫未來大人物Facebook按個讚
*加入我們的Instagram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