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鈞媛,還是個小女孩10歲時夢想著揹畫架去環遊世界畫畫,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被冠上「勇敢」「瘋狂」的名詞。原本在就學期間只是想藉由各種補助機會出國,卻在踏遍世界各地60幾國後,將灼熱的視線定眼看向國際社會難民議題。
大學時期的胡鈞媛,不滿足於坐在教室裡聽講,她參與「世界公民島計畫」選擇走出台灣、踏上越南的土地,拍攝了一部名為《把愛找回來》的紀錄片。這趟旅程不僅是一場冒險,更是她對難民生活的深刻思考起點。

Photo Credit - Mina Kamal
一張機票開啟的冒險人生
從越南要返國前胡鈞媛發現一張到柏林不到萬元的機票,喜歡冒險的她立刻按下預定鍵,沒想到這一衝突破了人生的既定路線。那張機票,彷彿是上天註定的邂逅,她毫不猶豫地踏上了世界之旅。
雖然朋友總說:「她其實就是戀愛腦啦!被愛沖昏頭。」但敢於冒險的胡鈞媛卻不只這樣想:「柏林之旅真的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我在那邊認識來自敘利亞的男子,並且跟他相戀。透過跟他相處、實地見證了敘利亞內戰的殘酷現實,以及更深刻了解到難民離開自己國家之後的艱困處境。」
在那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城市,她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難民。立足柏林的她血液裡那個想為世界弱勢發聲、想為難民做些什麼的火熊熊燃起…。胡鈞媛心中著眼在難民議題的警聲被敲響,難民議題不再只是看新聞上滾動的文字,是她親身感受到戰爭的痛苦、難民的無助。這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重生,她站在國際事務的戰場上,她開始問自己:「我自己和我的國家可以為難民做些什麼嗎?」
她更深入最前線去探索世界真實的樣貌,還曾在巴勒斯坦街頭就直接遇到突發戰事現場:
以自身的力量致力於難民議題在台推動
胡鈞媛回到台灣後,成為國際青年大使,她的任務是做青年外交,這不僅給了她啟發,讓她想了解更多世界的真相。她走遍了越南、柏林、約旦、黎巴嫩,每一次的旅程都是一次對自己和世界的深度反思。
刻意不走常人的旅遊路線,反而故意深入戰區、敏感戰事地帶更是她熱愛觀察世界的旅遊方式。血液裡的冒險基因也讓家人擔心不已,但熟知女兒個性的媽媽即使擔心,卻也仍鼓勵她:「知道無法綁著她,但就是希望她能照顧好自己就好。」
不滿足於只是參與與探訪,胡鈞媛更在2018年進一步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青年研究員,成為少數能夠進入國際組織的台灣青年之一。這個機會不僅讓她走進國際組織的大門,更是她與國際事務深度結合的契機。她的聲音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出現,也為台灣的青年打開了一扇通往國際事務的大門。
長年關注庇護政策與社會融入,胡鈞媛更到英國攻讀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和國際發展碩士班,也在安曼人權研究中心與聯合國駐科索沃小組實習,疫情這兩年多,她更在英國倫敦未成年難民庇護所內,從事第一線難民安置工作。
「在難民安置所工作這兩年也更為了我人生的另類視野,看著大小孩因為各種國家議題流離到了英國,我們的工作是試著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在異國生活、適應下去。生活中大小事、文化衝突、失去雙親、語言學習、甚至身份認同與心靈創傷……都是我們要試著與到這裡的孩子們溝通、陪伴的工作。」

Photo Credit - 胡鈞媛
當難民成為全世界課題
隨著全球化融合,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無數無辜難民正被迫遠離自己的家鄉。難民問題已經不再是單一國家的挑戰,而是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議題。難民的數量在近年來急速增加,戰爭、政治動盪、氣候變遷等因素,讓許多人流離失所,成為全球社會的共同關切。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定義,難民是因為宗教、種族、政治、所屬社會群體而遭到母國迫害、必須離開母國取得第三國保護的人。
難民議題的接受度也因各國種族融合、政府政策而大大影響著人民的認同度。墨西哥的Manuel O.說:「在墨西哥城裡,近期出現很多來自海地大地震而來的難民。此外更有敘利亞、委內瑞拉等因為內戰原因而來的人。甚至也有來自古巴因政府太窮無法照顧而來到墨西哥的人民。政府從以前就開放難民來到墨西哥,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很多元,我覺得難民只要有政府良善的制度與規範,其實是能增加國家多元文化感的。」
但來自日本的小林小姐則表示:「其實相對來說日本人民是對難民採取保守觀望的心態。儘管日本已經在1981年簽署了《聯合國難民公約》,但其實不管政府還是人民都對難民的身份認定、認同非常嚴格,在少數能獲得難民身份進入日本的難民,有時候即使想定居日本,也會受到居民的異樣眼光。」
而台灣,自內政部於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後、於2016年在立法院一讀初審通過卻就此暫停,至今仍然擱置未完成立法程序的一項法案,對一般民眾來說,難民議題相對陌生。
經常帶著遊客至歐洲線的導遊高先生就明白的表示:「我在西班牙、英國遇過很多難民,他們迫不得已來到異國生活,普遍來說都存在著文化差異適應不良的狀態。雖然台灣強調多元與民主,但其實我自己並不贊成開放難民進入台灣。現實是台灣已經人口過剩、在國際地位上也尚不是那麼明朗,實在不適合再涉入牽扯複雜的國際難民議題。」
- 延伸閱讀
- 從反送中到俄烏戰爭,在立院卡關18年的「難民法」為何遲遲不實現?
- 用三個脫北者故事反思刻板標籤與人權弔詭,並回顧台灣的難民庇護史
- 印尼峇里島成為俄烏公民避戰地:烏克蘭人在熱帶島嶼思念家鄉,未來茫茫無所依
台灣難民議題仍有漫長之路
在國際舞台上針對難民議題發聲之虞,在台灣,胡鈞媛創辦了「Refugee 101 Taiwan」難民倡議組織,致力於推動台灣對難民問題的關懷。她實際用行動去教育更多人理解《難民法》,同時積極與國際組織合作,尋找難民受台灣庇護的可能性。
他們舉辦逾百場難民議題工作坊與講座,透過互動式工作坊讓參與者體驗難民尋求庇護遇到的困境,並討論台灣未來可能的難民政策。更期盼能夠讓已經停滯在立法院中18年的台灣《難民法》草案持續推進。
即使台灣環境對於難民議題仍然有非常大的距離與冷漠,但胡鈞媛與夥伴不放棄每次的倡議機會,「我們希望能夠喚起台灣社會對難民的關懷,同時也與國際組織合作,尋找更多的合作。」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難民議題的執著,這是一條漫漫長路,但胡鈞媛與夥伴都不放棄、還在繼續努力中。

Photo Credit - 中興大學國際志工服務社
加入未來大人物的倡議活動,持續關注更多熱血青年的故事!
*訂閱未來大人物電子報,讓他們的勇敢故事陪你前行
*幫未來大人物Facebook按個讚
*加入我們的Instagram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