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很具實驗性質的餐桌計劃行動。看似簡單的一場餐桌活動,其實我們卻醞釀了超過2年的時間。
2021那一年,未來大人物採訪團隊千里迢迢從台北開車前往雲林,抵達雲林後再開近1小時的車程,闖進產業道路內,一座一座大大的溫室中,我們探訪在水林以智慧農業栽植小黃瓜、番茄的「微醺農場創」辦人黃衍勳,在那座鐵皮屋採訪的兩個多小時內,衍勳跟我們暢聊他的小黃瓜大夢。
聊著聊著的過程中,看似敦厚笑起來靦腆的他,在開始談及小黃瓜、智慧農業、青農現況與政府政策的不對等待遇等專業領域時,他的眼神突然變了,專注近乎犀利的目光,回想著他爭取青年入農的努力與困境,跟著他的陳述我們也彷彿走了一趟青農返鄉之路。
訪問完後跟著衍勳的帶領走入溫室園中,摘下一根現採小黃瓜。我一咬,真的不誇張,「簡直就是在吃水果一樣的水潤。」這是我當下脫口說出的悸動。

Photo Credit - 關鍵評論網/陳淑玲攝
後來也因為採訪的關係,到台南後壁去,聽璞育塾黃雅聖,為了讓當地小孩不失學,一起租了農地共同耕耘,讓小孩家庭能自給自足的感動故事。甚至也去花蓮七星潭探訪不顧一切留在台灣、致力推動台灣食魚教育的黃紋綺……。每每採訪完這些未來大人物,都讓人感動他們的倡議行動。
除此之外也讓我忍不住地想著,這些未來大人物們努力耕耘的第一線食材,若是能轉譯成一道道料理,吃食材原味、也聽他們勇敢近乎瘋狂的倡議故事,那該有多好?
「2022未來大人物」徵選,我們遇上了御鼎興手工柴燒醬業第三代製醬人謝宜澂,同時他也是飛雀餐桌行動的創辦人。記得確認宜澂入選的那天,我在記事本清楚寫上「我要跟他舉行一場餐桌計劃」。擱置在幽暗角落的念頭終於照射岀清澈透亮的曙光。
一場採擷東南西北食材的餐桌計劃背後更多的是勇氣
未來大人物自2014年籌辦、2015年正式舉行第一屆徵選活動以來,至2023年已經找到150位築夢青年。在每年各類型倡議議題中,一定有一部分是屬於「地方創生」領域的青年團隊,這些年輕的倡議家深耕蹲點在台灣各城鄉角落,正面迎擊地方生活的痛點、找出問題與地方困境,並努力突破甚至是創新突擊。我們細細盤點了食材生產者,發現真是資源豐富!
為了能採擷未來大人物第一線生產者的食材,我們展開了微環島產地探訪行程。
至台灣南方,取得台青蕉老王的香蕉、到台南找鳳梨王子楊宇帆獲得鳳梨滋味、到遠遠的東山取得全台最美味的龍眼肉、到璞育塾取得努力生活的相伴米。去中部雲林微醺農場收穫豐沛小黃瓜、以及使用御鼎興醬油滋味。
我們甚至抵達東部花蓮七星潭海岸,取得洄遊吧倡議食魚教育鮮吃台灣的魚。在北方獲取坪感覺茶香、螢火蟲書屋的香菇……。承載著對台灣富饒土地的感激,吸取第一線生產者青農大人物的滿滿堅持與辛苦栽植的故事。
我都還深深記得,在花蓮七星潭跟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見面那個夏天,我們一起站在2樓的陽台吹海風。她帶著堅定語氣與眼神,充滿熱情跟我分享友善漁業捕魚方式、如何吃對台灣海洋友善的魚種、有意識地吃才是永續等議題。小小身軀迸發大能量的她,說起魚來、眼神都在閃閃發光,跟眼前的太平洋波浪一樣。

Photo Credit - 關鍵評論網/陳淑玲攝
採擷過程中,除了深度參與第一線生產者的生產最前線農事外,更多的是汲取他們對於地方上倡議的使命與理想。不只是紋綺,每位深耕地方創生的未來大人物,都鼓起莫大的勇氣迎戰這個社會上不公平、不平等,努力需要他們挽起袖子努力發聲的事情。
未來大人物餐桌,吃的不只是滋味、更多的是吃進台灣新一代倡議的美好未來。
- 延伸閱讀
- 女子海洋力,黃紋綺:有沒有可能,用人人都吃對魚的方法一起行動救大海
- 高學歷農夫正當道!微醺農場黃衍勳以科技務農,為台灣智慧農業鋪第一哩路
- 從工程師、農夫到老師,黃雅聖:教育有直線有曲線,陪孩子慢慢走都能到達終點
- 台青蕉團長 王繼維:他扛鋤頭、扛Keyboard,還扛大聲公,扛起旗山向前衝
- 楊宇帆的王子和解記,從種鳳梨到當作家的領悟
- 八年青春山居坪林,蔡威德用自己的故事證明:愛上別人的家鄉,也是有可能的
- 用螢火蟲書屋點亮故鄉的光,葉家豪:十八重溪山村非「不山不市」之地,而是心中的天空之城
將料理躍上桌的魔法帶點宇宙訊息
有了這些食材後,該換料理人上場。御鼎興醬油第三代製醬人謝宜澂原本是為了推廣自家產品,自2017年開始藉由舉辦「飛雀餐桌行動」,以全蔬食醬油料理帶領起一股風格餐桌行動,至今已將邁入第212場餐桌活動。
宜澂分享:「每次的餐桌計劃都帶著一些藝術創作因子在裡頭,醞釀一段時間,讓想法與事件在腦海中慢慢發酵。有時是一段產地故事的連結、有時則是食材或場地的靈光乍現,我都稱之為宇宙會突然傳遞一道訊息給我。靈感來了,菜單自然出現、慢慢堆疊出餐桌料理的菜色。」

Photo Credit - 關鍵評論網/陳淑玲攝
不以廚師自詡、而稱自己為料理人,宜澂解釋說因為自己就只是「喜歡做料理的人」。也因為這樣的感性觸發,他更享受每場餐桌逐漸成形的過程、以及最終呈現的模樣。
「接到未來大人物餐桌計劃的邀約是一場挑戰,每一種多元食材供應都是一種創作。更不同的是除了我擅長的蔬食醬油料理外,例如這次還會有加入洄遊吧的魚類料理。我找了好夥伴台北泔米食堂一同討論,同樣也以發酵概念的味噌來增加風味。」
食材藉由轉譯,讓各地方的風土直接躍上桌,藉由每一口的溫度與滋味,用料理傳遞各個未來大人物在努力的心意,順應著季節、迎著時序,吃一口充滿魔法感且有意思料理。
「順應著永續議題,透過這些地方風土食材認識的生產者,能夠推行自煮文化,找出有意義、帶點有趣、好玩又好吃的料。風土的滋味從各地方產生,也是每次我辦料理時的最初心。」宜澂分享著。
成功沒有一種既定的模樣,在各地深耕的未來大人物也不依循世俗所謂「正規」的樣貌在前進。未來大人物餐桌計劃裡,吃進的每一口、都乘載著每位食材生產者的努力與辛苦,更多的還有他們耕耘地方的甚至近乎瘋狂的勇氣。
撒上料理人的靈感與天馬行空,帶一點有趣與創意的料理就要端上桌。
加入未來大人物的倡議活動,持續關注更多熱血青年的故事!
*訂閱未來大人物電子報,讓他們的勇敢故事陪你前行
*幫未來大人物Facebook按個讚
*加入我們的Instagram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