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迫切需要以行動帶來改變,我們則不斷尋找各角落,用具體行動做出改變,並且吸引人們跟隨的年輕人。
108課綱上路後,無論學習與考試都將以素養能力為導向,老師與家長們如臨大敵,紛紛詢問要如何提高素養?其實,持續閱讀無疑是最簡單且有用的方式,不但能提升成績,更能豐富人生。
教育最需要的是人,這次展覽主要訴說人才對於教育改革的重要,而「有人才有教育」這句話透過不同的斷句,呈現不同的議題,但都可看見這些年輕人在偏鄉教育中付出的熱情。
林峻丞正式成立「小草書屋」,長期陪伴三峽地區高風險家庭孩子,地點就在離甘樂文創不到一公里的溪畔旁。這個愛與希望的計畫,背後其實有著動人的故事。
國中一年級的廖芸婕,因為921一場全台大地震,萌生了記者夢;6年後,帶著對戰地記者的憧憬考進政大新聞,4年後順利進入蘋果日報擔任記者的她,卻在24歲那一年毅然決定放下一切…...
Ciwang本不會對原住民身份感到特別,直到離鄉背井到台北唸書,體會到都市與家鄉的差異性,因而對家鄉有了強烈的認同感,投入原住民運動,希望爭取太魯閣族自治…...
未來大人物,是匯集著改變台灣未來的年輕力量。過去兩年在疫情帶來的茫然與未知下,這群年輕人堅韌與充滿創意的不懈精神,意外地成為支持我們持續向前的動力。2022年,我們將深掘這股「不囉嗦,做就對了」的能量與感動。你準備好站出來高喊「Shot Up!」並參與其中了嗎?
說自己講台語有鹿港腔、講越語還沒有胡志明市腔,新二代復仇者聯盟聚會發起人之一的劉千萍,挺身而出以自己成長經歷為例,大聲替所有族裔斜槓者說著:「我是百分百台灣人。」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報告預估,一年有超過800萬噸塑膠垃圾被排入海洋,等於要40座木柵焚化爐,全年無休才能燒完。她領軍的臺灣湛藍海洋聯盟積極打造一台掃藍機器人,誓願當陸廢入海前最後一道防線。
紋綺記憶中,看過爸爸落淚兩次,兩次都是為了她、兩次都輸給了大海。但她沒讓父親的眼淚白流,這位海洋女力以花蓮七星潭為基地,情熱地推廣食魚教育並且發光發熱中。
為什麼西班牙、荷蘭、日本人都搶先建設佔領基隆和平島地區?而這座離台灣最近的小離島為何又能年年拿下國際大獎?你以為認識的基隆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喔!
4/24 與我們一起實地走訪「和平島公園」,由專業的環境解說員帶領走入要預約才到能進入的「神秘地質地區」,慢慢走、仔細聽,從人文、生態與永續旅遊觀點親近海洋、認識和平島,一起認識大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