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科系不賺錢、也難找工作...」是很常聽到來自家庭的日常對話,一個不健全的體系,看不到就業優勢與生涯發展,如何吸引家長放手,讓小孩來讀?台灣的技職不是弱勢,而是「一點都不酷!」
搞不懂到底為何要念數學,三角函數長大好像根本不會用到,賴以威決定站在「數學無用論」的另一側,告訴你數學不只是讓你拿高分的工具,或是讓父母、老師開心的工具,而是一種「語言」,而他又是怎麼「教數學」的?
變性人、跨性別,這些一般認為「不男不女」的性別,其實可能比「考考妣妣」、「一夫一妻」還源遠流長。走過八年的性別平等倡議之路,跨性別工程師吳伊婷將帶我們細數,不同時代的性別觀。一起想想,到底是不男不女太奇怪,還是我們這些眼中只有「兩性」的人太狹隘。
一個會說英文的台灣小留學生,一個會說中文的美國工程師,兩個人的共同志業——「賣台」,但他們在賣哪種台?吳昭輝成立網路新創,找4,900公里外的印度工程師、8,600公里外的土耳其設計師,一起做出賣台給歐美旅客的旅遊服務。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沃凱文(Kevin Wolkober),是個熱愛表演的程式設計師,因為太愛台灣的人味,所以開發了「Eat Drink Taiwan」的美食推薦App,想好好行銷台灣。
楊右任,曾是一位兒時常蹺課、愛玩鬧的塗鴉客。他發起了「舊鞋.救命」活動,成功募集了來自各地的舊鞋,並帶領團隊募集二十萬雙鞋到肯亞。是什麼燃起了他送愛心到非洲的決定?這幾十萬雙的舊鞋背後,發生了什麼精彩的故事?而非洲人除了舊鞋,究竟還需要什麼?
日本詩人宮澤賢治曾以詩述對農村土地的愛,勉勵自己不畏風雨前行,但這並非易事,一如台灣青年回鄉推廣友善農業,做出成績的背後,是努力實踐理想的軌跡。本次山不枯 X 苑裡掀海風對談告訴我們,唯有協調團隊彼此的專業、找到共識並穩固與在地農友的合作,才能讓理想之路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