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剛返鄉的黃衍勳,為了政府與地方間政策的不流通,在當時為立委的前縣長蘇治芬前當面表達不滿。面對面的發聲,讓農信保局基金成立了三支專線,自此後全台想投入農業需要資金的青年有了直接接應的窗口。黃衍勳並非衝動而是付諸行動,從事事動手做到用科技解決缺工問題,朝著啟動智慧農業微步前進著。
因為「愛吃」,所以投入農業。自2016年創辦「元沛農坊」的許又仁一直走在創業的路上。他在玉里和農民合作,倡議「稻穀還田」將脫殼的稻穀碳化後成為能永續利用的資材。他還想做更多。但問到他怎麼在艱困的環境裡活下來,他大笑說「為了活下去啊」。這一句,讓他做了四年,還要繼續做下去。
「大家其實沒那麼愛吃飯。」馬聿安笑說,種了一年的田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創業像在自殺。」
完整了解坪林茶產業所面對的困境後,學生們決定組建山不枯團隊,從種植、製程、行銷三方面來解決問題。將環境友善的核心價值「多元」,應用到茶葉文化與商業模式中。
把台灣每天廚餘量以廚餘桶的高度堆疊起來,相當於40座台北101的高度,許又仁以微生物技術將廚餘及農業廢棄物轉為具有森林泥土香的有機堆肥,一舉多得。